logo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时间:2019年12月20日来源:新华网

传承经典 书坛巨擘 (上)

当代中国书法名家尤本林1959年出生, 江苏南京浦口人,祖籍安徽无为尤孔村,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同乡后学、南京大学碑板派书法先贤胡小石先生书法艺术的隔代传人, 是澳中侨界知名侨领。 现任中国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澳大利亚江苏会会长,澳大利亚江苏总商会副会长。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尤本林先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勤于翰墨, 精通英语, 业岐黄仁术,不仅书法蜚声海内外, 更是澳洲德高望重的知名执业中医师。他的家乡南京浦口区, 南濒奔腾万里的长江, 北临延绵流淌的滁河。老山山脉自东向西横亘全境, 犹如巨人的脊梁撑起这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大地。 浦口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父子、 画家顾恺之, 唐代诗人李白、杜牧与王昌龄,五代南唐时期的画家巨然与徐煦, 宋代诗词名家张孝祥、陆游,明清时期的小说名家罗懋登、曹雪芹、吴敬梓、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尤本林先生自幼酷爱书法, 凝聚近五十春秋寒暑的不懈努力与求索,孜孜汲汲,冶碑帖于一炉。他的书法作品传承经典,远离时畦, 取宏用精,厚积而薄发。在当下企踵权豪,追逐浮名,急功近利的艺术圈,尤本林义无反顾,坚定走传承经典书法文化与艺术的道路, 努力在海外发扬光大中国书法艺术。其作品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和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成功拍卖和展售。 农历戊戌新年伊始,CETV为他制作了专题介绍。行书作品“华夏同心,长城永铸” 被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上, 成为中国经典书法文化名片的一部分,实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艺术跨越。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尤本林先生认为,书法必须传承经典, 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经典,唯经典方可传承中华五千文化之脉络。 多年来先生一直以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书法思考与实践, 其传统功底极其深厚,对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 千古用笔不易, 书法贵在参悟。 难能入格求变, 智者和而不同。

尤本林先生的书法艺术一源二岐。 幼年蒙于唐人法楷, 继而秉承南京大学李瑞清、胡小石、侯镜昶等碑板派先贤脉络, 上溯金文籀篆, 汉代隶书, 六朝碑板, 下及唐宋明清诸家。 草书颇具同乡先贤林散之遗风, 法乳大王, 融汇张旭、庭礼、怀素、鲁直、枝山、王铎之精髓,推陈出新,熔铸自家风范。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回眸几十年的书途苦旅, 往事如烟, 犹在眼前。 略能段文识字的父亲是他学习书法的第一位老师。 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对他灌输练好毛笔字的重要性。 “一字值千金, 何必不用心。 挥动一支笔, 到老不求人”。 “少儿学, 壮而行”,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等古训成了父亲教导他勤奋学习的益药良方。尤本林第一次挥动一支笔, 发挥特长时竟是小学快毕业的一天, 恰逢时任生产队记工员的父亲出远门, 把那天记工分的活交给他了。 傍晚时分,当他捏着厚厚的记工本走在田间地头为社员们记工分时,一位不乏幽默的大妈说:“今天是小先生当班”。 但是,对尤本林学习书法艺术道路影响最大,使其义无反顾走上书学道路的还是他的同乡先贤、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1974年合浦公路家乡境内滁河公路桥重建,整整一个寒假他都在建桥工地上打工。1975年春新桥落成,两侧栏杆中央硕大的 “晓桥” 二字,红底闪光, 洒脱飘逸, 深深地吸引着这位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眼球。一经打听, 才知道原来二字系当时已经蜚声海内外的同乡前辈林散之老人所书。 他几乎是用自己的眼睛当成了照相机, 把 “晓桥”二字刻画在自己脑海与心田, 心揣手摹, 以致于把所有课本的封面和封底都写满了林体 “晓桥” 二字。从此,尤本林对书法一往情深, 如醉如痴,立鸿鹄之志,把 林散之的书法艺术成视为他心目中追逐的丰碑。

1983年, 他拜在母校南京大学时任全国大学语文副主编侯镜昶教授的门下学习书法。侯镜昶(1934-1986)先生, 博学儒雅,国学积淀深厚, 为人谦和。 先生不仅授业解惑, 更注重教书育人。 尤本林多年重中国书法系统源流学习, 避一门一户之见;勤于碑帖临写, 更勤于博览群书;厚经典传承, 薄时畦俗书等书途苦旅之戒律均秉承于先师。

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 他暂时放下研习经年的唐楷, 转而按照中国书法源流, 自上而下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学习甲骨、籀篆、汉隶和北碑。 先生当年位于南京鼓楼区北京西路住宅的书房不大, 案头上堆满了文稿和书籍, 书桌正面墙上张贴着胡小石先生用老式毛边纸所书写的《石壕吏》一幅。每次登门求教,侯先生总是放下案头工作帮他批改书法作业, 师母热情地沏上上乘清茶一杯 。师生二人促膝相谈, 聆听先生教诲,经常乐而忘返,直至先生1986年底殉职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任上。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上)

侯镜昶先生一生视学问为生命,并期待退休后回无锡祖宅颐养天年。当年南京大学章德校长打算调他任图书馆馆长。 先生认为做馆长离开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专业, 不仅舍不得, 更觉得有些务虚不务实,故而未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氛围与现在大相径庭,专业教师一般都不愿意改做行政管理工作。后来, 浙江大学组建中文系, 邀先生助扛鼎之力, 先生带着多年罹患高血压的身躯, 只身赴任浙大,积劳成疾,为事业付 出了生命的代价。 先生英年早逝, 学生痛感惋惜, 不仅失去了良师, 更失去了益友。为秉承先师之遗愿, 光大南京大学碑板派书法艺术, 尤本林再未师法二门。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到秦始皇统一文字, 已经相当成熟, 以至发展到 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明清尚个性。清代的中国书法, 前期尊帖,后叶崇碑。道光之后, 帖学式微, 碑学中兴,帖具妍美, 碑蕴质朴。尤本林早年求学于南京大学, 书法师承亦属南大的碑板系脉络。 由于草书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 更受同乡先贤林散之先生影响, 他在学习碑板书法时已将草书视为自己人生必将攀登的珠穆拉玛。 刚过而立之年, 他曾跃跃一试, 开始涉列草书, 起于《大观》和《怀素大草千字文》, 数十通笔走龙蛇,自信已得旨要, 但每每创作,仍力不从心,频频自责, 事半而功倍, 何矣如斯?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 忽然一日, 他在揣读一本介绍林散之先生的书籍。 一段林散之自己评价其书法启蒙老师范培开书法的文字让他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原来, 由碑径入草, 古质有余, 今妍不足, 且易狂怪失理, 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为此, 他备足时间, 很系统地补上行书这一课, 于唐李北海,宋黄山谷、米芾和元赵孟等传世名帖悉心临摹。 他如次数十年入一日, 致力于碑帖兼融的书法艺术探索道路。 于碑于帖, 参悟结合, 碑以质胜, 帖以妍长, 质妍双修,循古化出, 入格求变,逐渐形成了笔力遒劲、 点画跌宕, 结构舒展, 体式贯气, 脱俗致雅的艺术风格。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