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下)
时间:2019年12月20日来源:新华网

传承经典 书坛巨擘 (下)

书法创作,禀赋有别, 秉承各异,翰墨情怀,或俗或雅, 势不两立。观者众生, 雅俗共赏。书虽小道, 唯俗疾难医。 临池作书, 自有心得,书法用笔, 中锋为上。 逆锋起笔, 回锋收笔, 横竖有异, 然亦不乖中国诗词绝句起承转合之理,可谓异曲同工。尤本林认为悬腕、悬肘, 指实掌虚,中锋执笔对戒除书法俗疾至关重要。用中锋主导用笔, 则侧锋、卧毫自然会自觉减少。 中锋用笔可致线条劲瘦, 中国书法讲究书到劲瘦方通神。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下)

尤本林(右3) 与维州政要贵宾共同出席澳大利亚江苏会成立20周年庆典

不仅如此, 他多年养成站立临写碑帖的习惯。 这样可以使身体驱干的力量传送到上肢, 在由上肢传送到手腕, 由腕传到毛笔的毫端, 最终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不仅如此, 其健身延年却病效果胜坐式悬肘临写。 他同时认为执笔用力自然, 不宜过紧。 用力过紧, 物极必反, 线条僵硬,甚或抖颤。线条过于抖颤影响书法线条自身阴平阳密, 中庸自然的美学效果。

俗书源于俗人, 俗人咎之于知识贫昧。作为一个致力于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脱俗至关重要。 为此, 书法实践重要, 读书与做人更重要。 书法艺术,内功于翰墨, 外功于国学,内外兼修, 中得心源,方能成器。 秦汉文章, 篆隶真草, 胸中笔墨,腕下乾坤, 勤在临池,贵在参悟, 品在入格, 难在思变, 成于造化, 造化于自然。古人所讲的“屋漏痕”、”枯树藤” 都是基于先贤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以追求书法线条表达臻于自然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先哲善于取物观象。中国的哲学、中医、文字、书法和绘画,无不源自于先哲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演绎、归纳和总结。 幼时的尤本林生活在农村, 每当春夏, 雨后初晴, 他总喜欢折枝作笔, 大地当纸, 着实接地气地写写画画。 一天, 他又在被雨水冲刷成的平坦沙土地上写字。忽然, 他被一个特殊地现象吸引住了。当竹竿的远端一头在湿地划来划去的时候, 由于地球引力和水往低处流的特性,被竹竿挤出平面的沙土出现了瞬间即逝的由湿变干的变化。自然界里如此阴阳转换所产生的奇妙变化深深地印在他地脑海里。 这种变化与书法创作用笔控墨所产生的枯湿润燥的对立统一颇为相似。 多少年后, 随着他对书法创作线条表现领悟的加深,他把当年所观察到的现象有机演绎到书法创作, 通过对长锋羊毫笔 提按和锋毫转折, 使其线条更赋予生机和变化, 有时随着折锋的信手使转, 使一些线条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三维立体效果。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下)

尤本林为墨尔本华人社区写春联喜迎己亥年春节

尤本林的书途苦旅, 取宏用精,勤求古法, 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 他的书法临摹纵向高远, 横向宽卓,殷商甲骨,篆隶真草,斗方大字,蝇头小楷, 无所不涉。 所临碑帖, 近乎百种, 取性存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聚毕生之精力, 做一个中国书法艺术经典传承的实践者。对于临写科目碑帖的选择, 他是知难而进。现在好多人学书法, 不会选修甲骨文, 认为它既不实用, 又没人看懂。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端的鼻祖, 作为一个学习中国书法的人, 必须对它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书法的线条也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为此, 他选择了潘伯鹰先生1981年版《中国书法简论》里所刊印的甲骨文作为范本临写。原书32开本, 图片较小, 他将它复印放大, 以方便临摹。因此, 尤本林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基于一家一代之成范 , 而是经历数十年的自我否定到肯定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是一种对历代书法元素吸收,扬弃,再吸收的过程,使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得到某种程度的理性升华。

著名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书风自然开张,跌宕飘逸,气势宏伟, 意趣天成, 素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称。该碑是尤本林研习北碑的主要功课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 他发现要学好此碑应该对它进行适当梳理。 首先, 由于年代久远, 有些字的点画残浊风化比较严重, 临写时应有所修正, 不能生搬硬套。 有些点画丹书相宜, 而凿刻过度, 出现点画过度夸张, 临写时也要适当修正。再则, 少数字结构不够规范, 亦当属修正之列。 从对《石门铭》这样名碑的临写过程中, 他深刻体会到学习古代碑帖也的确存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必要,以免日后自己书法创作东施效颦,执谜途而忘返。

中国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历代碑帖遗存汗牛充栋。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毕竟有限, 每个致力于书法学习的人都必须面对如此浩繁的碑帖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取舍。 尤本林非常喜欢隶书, 对《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史晨碑》、《西峡颂》等著名隶书碑刻均下过一番苦功。 唯独碑许多人推崇的《曹全碑》令他取之又弃, 总觉得它阴柔有余, 阳刚不足, 更适合女性书法爱好者临写。

中国书法审美二元取象, 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 共臻其美,不可偏废。自古至今,书法传世之作, 或人以书名世, 或书以人名世, 无不注重形式与内容的谐同表达。尤本林认为书法的创作当然要注重技法, 但万不可恃技法而故弄玄虚,或将线条过于夸张地表达, 或践踏严谨的六书结构, 把它们直接玩成涂鸦, 而冠以书法之名, 招摇过世, 忽悠众生。 当今社会, 书法的实用性和内涵均式微, 人们无需再通过阅读用毛笔书写的尺牍信函获取信息。 这也导致人们对书法的鉴赏水平日趋下降。 一些过分注重表现形式而脱离汉字结构, 内容无法辨认的“书法”表达, 他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背叛,实不足可取矣。

中国的汉字语言文字和书法历史渊远流长。汉字发端于甲骨, 聚焦于象形,成熟于六书 ,是华夏远古先民们智慧思想的结晶。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璀璨的东方文化和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 对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字和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现在, 一些书法家甚至一些书法教育工作者倡导吸收所谓外国书法元素, 丰富中国书法表现的内涵。身为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侨和传承中国经典书法的实践者, 尤本林先生对此做法极不认同。 相反,他 认为那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缺失,且对历史和文化缺乏总体了解的表现。

实际上,日本, 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今天的文字系统都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即便看上去与中国文字风马牛不相及的越文, 其发音系统源自中国的南方方言。 这四国的文字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形, 正是他们历史上努力汲取汉字文化,继而又竭力去汉字化、去中国化 的产物。而我们今天的一些国人把邻国文字努力去中国汉字的元素再拣回来当作外来元素吸收到中国书法的创作中去, 这岂不是自毁长城吗?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有力矫正, 几千年的中国书法文化和艺术岂不将被我们这代人中那些吸收外国元素的始作俑者们毁掉?

访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系列活动(下)

最民族的艺术, 才是真正世界的艺术。 中国书法的民族性在于她脱胎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系统。秦始皇统一文字, 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发展做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是, 近代中国的汉字曾遭遇存废的辩论和危机。五四时期,胡适、鲁迅这 些喝过洋墨水的新文化的倡导者极力主张汉文字走欧美拼音化道路。 他们甚至激进地认为, 中国之落后, 落后中国之文字,因为汉字与世界上所有文字都格格不入。历史证明他们这些当时握有文化发展华语权的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师极端错误的。

在全球高度信息化、网络媒体化极致发达和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全球都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后权威时代,如何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字不被异化至关重要。 汉字的手写社会功能式微,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表达正经历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内涵缩小, 外延过大的趋势发展。 在弘扬主流经典书法艺术和标新立异之间, 他坚定地认为保存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沿革和发展的书法特征不被同化或异化至关重要。因为, 中国的经典书法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名片!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