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时间:2019年12月20日来源:市场报网络版《民声面对面》

中国书法渊源流长,从殷商甲骨,周代铭文,两汉隶书, 六朝碑版, 到晋韵唐楷,宋人尚意, 明清尚个性, 至当代百家争鸣,中国书法艺术蔚为壮观,绚丽多彩,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哲学内涵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99期) 翰海四季拍卖会尤本林草书作品拍卖现场

今年3月29日第99期 《翰海四季拍卖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顺利落下帷幕, 尤本林先生四尺草书对联 “高怀见物理, 和气得天真” ,首次登陆翰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专场拍卖会。 这是继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和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拍卖和展售,他的作品又一次成功亮相中国主流艺术品市场。

尤先生童年的记忆来自六朝古都南京北郊美丽的乡村。 1868年春, 第一批插队落户的八名南京知青随身携带的各种书籍使他接触到小学课本以外的文化。他最初书法的审美是建立在文革期间农舍外墙上一块块用毛笔书写、白底红字的毛主席语录。随着岁月的流逝,漏雨的茅草屋渗出褐色的水冲刷着淡赭色土墙流过白底红字的方块墙的痕迹,使他倍感惋惜。 然而, 当他学习草书渐入佳境时, 脑海里那段场景的回放,却成了他对古人所追求的 “屋漏痕” 最直观而刻骨铭心的记忆。

“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贵在参悟。 难能入格求变, 智者和而不同” 是尤先生近五十年卧薪尝胆, 孤灯寒影书法实践的心得总结。身居世界花园之都的墨尔本, 他却不忘初心, 二十年再磨一剑, 使他真正成为跨越东西文化,传承中国经典书法的当代名家。

中国的书法可谓一笔一乾坤。 元代赵孟頫 “用笔千古不易“ 可谓至理名言。尤先生认为应该从广义角度理解赵氏的涵义。 首先,结字因时相传, 千古用笔不易。 其二,学习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行书作品: 铭心岁月

书法真正掌握用毛笔的方法并非易事。 俗书, 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没能正确掌握用笔的方法。其三, 毛笔书法用笔有其规矩方圆的基本一致性。比如, ”按、压、钩、顶、抵“ 的五指执笔法是公认最理想的执笔方法。过分渲染和解读古籍中记载的个别个性化执笔方法,则会诱导致今天的年轻人误入毛笔执笔的歧途。 其四, 易者, 变也。 学习书法用笔得当, 则以不变应万变。反之, 过于强调用笔的非理性变化,则会偏离学习书法的正途。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2018年五月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为南京大学78级英专同窗入学40周年聚会诸位老同学作书留念

关于书法的实践, 尤先生认为贵在参悟。 简单地说, 就是参入和悟出的对立统一。前者谓之对古代碑帖遗存要能学得进去; 后者谓之要能从古人的技法中走出来, 逐渐理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他常对学生讲,学习书法, 每个人的切入点和深入学习路径不一样。 或碑,或帖, 或碑帖兼融, 有的恪守一家, 有的博采众长。但是, 自觉或不自觉的参悟对书法技能的提高不可缺失。 他同时强调, 学习书法应力戒时畦,因为一旦陷入时畦, 则易落俗, 徒喜形于师传,然内荏于经典。经过历史沉淀的书法经典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 没有艺术灵魂的书法很难有其生命力。 他很认同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肺腑之言: 书法诸病, 唯俗疾难医。 书法的参悟, 应该是一个螺旋式, 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很好把参悟, 才能最终做到习古不泥古, 功到意境出的高度。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隶书: 道德传家

书法的 俗与雅, 虽只有一字之差, 却境界迥然。尤先生认为书法难在入格求变,应该力求宏观入格,微观求变。 宋代米芾讲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米芾是征对草书而言, 但其所言对今天书法艺术传承与弘扬仍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 无论学习何种书体, 我们都应讲首先究入规矩, 求方圆。 先有规矩方圆, 继则熟能生巧, 巧则度化生变。

每一位有志于学习中国书法 的人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参悟, 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尤先生母校南京大学书法大师胡小石先生曾言:“前不同于古人, 自人来, 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 向来者去, 而能启迪来者”。 他认为胡先生这段话的深层内涵阐述了学习书法智者 “和而不同” 的道理。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行书:《鬼谷子》(二) 扭转乾坤

中国书法是基于五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华夏艺术。 书法的菩提不仅来自对传统书法理论和技法融会贯通的理解, 更来自于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 因此, 他认为要想在书法上成为一个 “和而不同”的君子, 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勤奋实践的同时, 注重字外之功 的累积。

传承经典书法的实践者——访澳大利亚著名书法家尤本林先生

为李洋先生执导的英文电影《家有两面旗》主题场景塑料屏风题字

中国摇滚乐先驱崔健有句非常经典的歌词: 没走过长征路, 怎知道长征苦。 尤先生是位穿越中国五千年书法经典, 上下求索, 博采众长的实践者。他的书学道路宽卓,艺术实践扎实, 传统根基深厚, 重规矩, 求方圆, 悟化出,力求创作出传统经典元素厚重, 又极赋时代感的书法作品。 他的书法艺术实践主要表现他对中国书法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以及他在跨越文化传承中国经典书法文化的探索。

民族的自信, 源于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书法是时间和空间的纽带,真正的书法实践者是位穿越五千年华夏文化时空的旅行者。 尤本林先生旅居海外, 却不忘初心,深爱着中国文化。凭籍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跨越中英文化的优势和对东西文化的对比理解,这些年他为中华民族书法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李振华)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