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物认养,得把文保放在第一位
新京报插图/赵斌
诗与远方
文物也可以被“认养”,是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渠道的创新之举,但也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
只听过认养宠物、认养树木的,文物也能被认养?近日,山西的文物认养引发关注。
11月3日,国家文物局官微通报称,在山西省高平市政府近日召开的该省2019年文物建筑认养北部片区推介会上,山西谦益和文化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和集体与所认养的三王村三嵕庙、奥治全神庙等10处文物建筑所有人签订了认养协议。此举,实际上是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渠道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尽管全国的文物事业经费平均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但相对亟须保护的众多文物,仍明显不足。比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76万余处,不仅数量巨大,还往往急需专业的修缮养护,费用不菲。全靠财政资金解决,也很不现实。为此,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就更加显得必要和急切了。
山西作为现存文物建筑接近5万余处的文物大省,更有动力和压力积极探索缓解文物保护资金不足。
早在2017年3月,该省就启动了相关方案,提出实施文物建筑“巨手擎”项目,推进文物建筑认领认养工作。而当年公布的首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供选项目名单》里,共列入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252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社会各界对山西文物认养的积极参与,实际上也意味着,相关制度的逐渐完善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响应。
与山西做法类似的,还有福建、安徽等地。比如福建在2018年1月出台《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提出“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文物建筑认养具体实施措施,为参与者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保护工作”。
这种尝试,不仅能够吸引和集中社会力量齐心协力保护和利用文物,也能够解决公众参与性不强、获得感不足的问题。通过认养程序,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等不同主体,有机会更深刻地参与到与文物建筑的互动中来。
按照山西的规定,无论作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活动室等公益活动场所,还是辟为参观游览场所,或者从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场所,都是认养允许的方向。与之相适应,研学、文创、博物馆展览等也就成为可以选择的互动模式。
这些模式是双向的,既作用于游客等需求方,还作用于认养者等供给方。不仅有利于产生情感上的羁绊,激发创新利用的灵感,还有利于与市场的适当结合产生更多可持续保护的动力。
当然,认养依然是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完善。比如,要防止以认养保护之名,行破坏性开发之实;再比如,认养可以,不能认养过后就不管,需要在技术、人员乃至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也不能从此姓“私”,不再让人见。
还有,要织牢制度之网,对认养主体动态管理,不仅在认养时有资质要求,在认养过程中还要严密监管,防止不当利用危害文物安全。认养的过程要透明,要求公布正确足够的信息,杜绝暗箱操作,探索文物保险等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监管的可能性。
认养确实是好事,但不能变成坏事,总之就是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民声面对面》陕西讯(通讯员 李万智高晓邦)7月15日,陕北矿业涌鑫公司召开党委中心组“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