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时间:2019年10月24日来源:市场报网络版《民声面对面》

《民声面对面》本网讯(毛 伟)金秋时节,丹桂飘香。 十分荣幸再度越洋连线采访中国画院常务理事、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尤本林先生。尤先生博学儒雅,学贯中西, 其书法艺术冶碑帖于一炉, 取宏用精, 是位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自己书法语言的文化学者。今天, 我们的采访话题锁定在碑帖临写, 请他与大家分享碑帖临写的艺术菩提。

尤先生的母校南京大学有着优秀的书法传统和李瑞清、胡小石等蜚声海内外的书坛巨擘。多年来,胡小石先生所倡导的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 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的艺术指导思想一直影响着尤先生的书法实践。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左四)应邀到访中国南航广州

他认为胡小石先生当年所倡导的实际上离不开碑帖临写的基本艺术实践。为什么学习中国书法艺术一定绕不过碑帖实践者个坎,尤先生从自己近五十年碑帖临写实践中得到两个感悟:第一,中国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假设汉字不是表意文字,他直言中国书法则与欧美表音文字在书法美学意义上差别不大。这是因为表意文字,基于象形,凝聚了中国远古先民对大千世界自然物象感性观察和理性升华智慧的结晶。汉字演革走过了从聚象到抽象的过程。学习书法,始于求象,终于不象,是一个思变、求变和悟变的过程。为了求象,需要临写碑帖,最后所得到的悟变更是在临写碑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毛笔的发明与使用。毛笔毫软,富有弹性,吸水性好,演绎汉字点画线条的起承转合,徐疾顿挫,产生变化无穷的视觉美。现代出土的大量两汉简牍书法遗存,突破了纸寿千年的宿命,为我们保留下了两千年前刀笔吏们丰富多彩的毛笔墨迹。汉简婀娜多姿, 风格迥异,使我们体会千古用笔不易的真谛和临写碑帖的重要。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先生行草书作品释文: 治隆唐宋 还看今朝

尤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更是一门在技法和审美层面都相对独立和稳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既不被异化,也不被同化。 中国书法篆隶真行草诸体的形成和完善既有承前启后的传承沿革, 又有相对独立的谱系风格。临写相关碑帖是掌握毛笔字书写技巧,吸收前人书法艺术风格,最终形成自己艺术语言的必经之路。所以,尤先生主张碑帖临写应该“风扬长宜放眼量”,广猎博涉, 从长计议,从经典碑帖里汲取艺术精华,从长期不间断的艺术实践中凝练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先生(右一)回中国画院作汇报交流

现在,书法学习是许多人回归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第一选择。尤先生认为无论你工碑,还是工帖,或者二者兼容并蓄,系统的碑帖临写是学习书法艺术九曲蜿蜒,没有捷径可走的长期艺术苦旅。因为点画线条悟化升华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他常常告诫自己弟子十年寒窗苦,一份点画功。

在尤先生看来,碑帖临写是学习书法用笔技法的手段,而达到有境界的书法艺术才真正的目的。最关键的是从技法到艺术是一个螺旋递进的参悟过程。参是继承,是为了能把古人的东西学进去。 悟则是要能从古人的艺术中走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并能启迪来者。学进去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走出来,这是个入与出的辩证逻辑关系。

回顾自己走过的书法历程,尤先生认为学进去相对容易,走出来则实属不易。于碑帖临写,他从不以写得象而沾沾自喜。因为,唐代大书法家李北海的警世恒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几乎成了他书途苦旅居安思危的座右铭。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先生篆书作品释文:见贤思齐

学进去的窍门在于对书体风格的领悟和用笔技巧的把握。 走出来的支点则是我们对中国经典国学文化的掌握。勤奋研习碑帖乃学习中国书法的重要手段,然而,提高对书法艺术洞察力和理解能力则需要一份特殊的养料,即中国国学文化素养。尤先生认为没有很好的国学文化素养,单纯的临池不辍往往只能事倍功半,且难不流于奴和俗。

中国书法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志士共同构筑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条文化艺术长廊。尤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表象是技法和技巧, 而它的内核则是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临写经典碑帖是为了达到攀登艺术殿堂目的的必要手段,而帮助我们深层次理解书法艺术,提升艺术境界的则恰恰是我们的国学文化知识。 一个勤奋临碑习帖,但国学文化短板的人,有时不免对所习碑帖 “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右)应邀出席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举办的中国日活动,向澳洲中小学生介绍中国书法

根据自己临写碑帖的切身体会,尤先生认为每个人因秉赋不同、年龄差异、兴趣取向、审美视角、学历高低、生活阅历、工作环境诸因素的悬殊,各自学习碑帖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衷情碑板的质朴,有人青睐法帖的妍美,或恪守一家,或博采众长。但是,每一本碑或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历史长廊里均有脉络可寻。正确理解彼此脉络传承渊源和内在联系,对某一家碑或帖真正做到学得进去,走得出来,达到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至关重要。

尤先生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碑帖临写不仅是一种艺术追求, 同时也是穿越悠久中国历史的文化旅行,适于任何年龄层次的人去参与。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碑帖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从年龄层面讲,碑帖临写起步比较晚的人,不宜面铺得太广,那样犹如徒步大森林而迷失方向。起步较早的人,可按照中国书法源流, 选择性循序渐进临写历代名家碑帖,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全面发展。专工一家者,成就主要表现在传承,但很难脱胎换骨, 形成自己分艺术风格。取宏用精者,书学旅途艰辛,一旦脱俗, 则能磨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最忌临池无恒,以丑为美,扭曲中国传统文化的颓废行为。

风扬长宜放眼量——访书法名家尤本林谈碑帖临写

尤本林先生隶书作品:录《论语 . 子罕》

最后,尤本林先生强调,碑帖临写集艺术修炼和人文修养于一身,是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弘扬,是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充实人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回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更可帮助我们保持中华民族自己的重要传统文化特征,使我们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真正实现中国儒家经典哲学思想所倡导“和而不同” 。

责编:曹志 审核:邹威宏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