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牟承晋:网络信息领域要讲主权不能受制于人
时间:2020年09月01日来源:舆情与信息安全

【普民提案】互联网给人们在信息通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棱镜门、虚假信息、网络匿名攻击等。因此,针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显得尤为突出且重要。看来,网络是无形的。不过,网络空间必需要有秩序才能推进互联网的繁荣发展,而互联网治理体系恰恰是网络空间秩序的基石。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总书记就将“尊重网络主权”作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四大原则之首,凸显出网络主权在未来互联网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作用。据了解,“尊重网络主权”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国家间主权平等的规定,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对内来说,网络主权体现为一国对本国领土范围内互联网事务的最高管辖权力,各国有权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享有网络管理法律制定权、网络行政执法权以及对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使用主体和网络行为的法律管辖权。对外来说,网络主权体现为各国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利,有权维护本国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利益,有权独立开展国际合作,从而公平合理地利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和信息。中国倡导尊重网络主权,正是把握了全球互联网发展规律,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牟承晋的文章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也不会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这就使我想到了包括密码等许多重要事情。目前,国际警察亚洲总署与亚洲多个部门共同打造全球战略超级加密数字系统,其中核心板块业务“密码箱计划”最具有普及意义。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有机结合产生效果如下:1.可以保障用户的环境安全,预警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具有内置系统自我更新的功能,完善主权国家安全机制。2.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可以与主权国家的智慧工程联机,形成信息共享状态。3.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可以时时掌握全球信用资产发展形势,提供全面技术支持。4.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计划促使人类真正步入“量子时代”。5.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降低人类医养成本,提升人类幸福指数。6.密码箱计划与“超级加密数字系统通信终端”使主权国数字资产更加稳定安全。

   【一】 

困扰我国网络信息领域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专业术语混沌的科技迷雾严重。 

科技迷雾也作科技迷瘴,惑人耳目,乱人心智,迷人方向。

造成我国网信领域专业术语混沌的重要原因,是中英语言文字的文化差异,导致信息不对称、理解有差异、认知不平衡。 

美国出于“美国优先” 、 “美国利益至上”战略考量的有意识引导和误导,进而通过代理人的配合与策应,是美国推波助澜我国网信领域专业术语科技迷雾的直接动机、目的和手段。 

“一讲主权、二讲不受制于人”,是辨识网信领域科技迷雾的金科玉律、尚方宝剑。 

【二】 

2012 年 2 月,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在题为“网络安全与美中关系” (Cyber Security and U.S. – China Relations)的研究报告中强调:“术语相异” (Different terminology)是美中关系的特点之一,有关定义和术语的问题在政策讨论中极为重要,在国内和国际法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关键术语各执一词,在议题讨论、协商和实际落实中难以形成共识(甚至渐行渐远),在有效应对竞争和对抗中难以形成协同合力(甚至无的放矢)。 

另一方面,中文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包含和包容了多元文化(包括衍伸、派生、新兴的中国式“互联网语言”),与含义相对单一和偏重语言环境的英文(单词、词组)难以匹配、对偶,常令翻译无所适从,只好“凭想象” 、 “翻花样”,难免牵强附会、错谬不断,因而加深误解、误判。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说:“智慧始于对术语的定义”(Wisdom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erms)。这句话,被作为经典、精辟之教诲,印在了美国国防部 2014 年 6 月 9 日发布的《反情报专业术语及定义》词典的扉页上。 

【三】 

 因特网是不是“互联网”,原本不是问题。有人说,中国人就是将因特网说成互联网,这就成了问题。

 因特网就是 Internet,这是上世纪早已经权威界定和公告的专用术语。 

1969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实验室诞生第一个大型计算机互相通信的互联网络之后,美国信息处理协会定义为“以能够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连接起来,并且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集合”。被如此定义的计算机网络,美国一直称之为 Internet 

1997 年 7 月 18 日,我国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告: 

互联网”英文名是 internet、internetwork 或 interconnection network(打头的第一个字母都是小写); 

因特网”英文名是 Interne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 

并分别作出了明确的注释: 

互联网(internet)又称互连网,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一个网络,它是在功能和逻辑上组成的一个大型网络。

因特网(Internet)专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由美国阿帕网(APPAnet)发展而成,主要采用 TCP/IP 协议。 

显然,因特网是美国网的术语专称,是按照美国的意志和美国指定的域名、协议、标准、规范以及有偿使用美国知识产权的要求构建和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是在美国军用核心网严密监管控制下的美国主权网络。 

这个起码的认知概念,关系我国网信领域主权和安全的大是大非,必须彻底梳理清楚。 

非要说“因特网就是互联网”,涉嫌粉饰美网本质,模糊主权意识,淡化主权意志;违背科学事实,无视历史真相,蓄意迷惑国人;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错将强盗当大侠, “直把杭州作汴州”,终将铸成迷失底线思维、偏离奋斗目标、懈怠自主创新的大错。 

【四】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不是我国的网络空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知彼知己,亡羊补牢,方能制衡美国的赛博空间作战部署,放手创新构建我国新时代的主权网络。 

英文单词Cyber”源于希腊语,意为“熟练的指导或管理”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领域。中文有的音译为“赛博”,有的翻译为“网络”。与之相关的英文单词“Cybernetic”,意为“控制论”或“自动化” 。 

基于中文的语言文字习惯,结合希腊文与英文的表述意境,将Cyber”译为“网信”较为妥切,有助于我们自然联想到网络信息领域的应用,加深理解和探索。 

美军 2006 年版《联合信息作战条令》称:“由于无线电网络化的不断扩展及计算机与射频通信的整合,使计算机网络战与电子战行动、能力之间已无明确界限。”美军蓄意将赛博空间定位于全球化信息环境的第五作战疆域,摆明了依仗网络优势、科技优势、先发优势咄咄逼人的竞争与博弈态势。 

特朗普利用美国自定义的赛博空间,对我国采取了步步为营的一系列打击、遏制行动。从制裁中兴到封杀华为;从决定禁止中国移动在美国运营,到决计吊销中国电信在美国的执照;从蓬佩奥宣布五大“洁净网络” (Clean Network)行动,到特朗普命令关闭 Tik Tok(抖音海外版)和 We Chat(微信)在美国的运营;美国已经毫不掩饰其“一网独霸天下”的网络霸权行径。 

十多年来,美国对Cyber”的术语应用和定义的演进变化,值得关注: 

2002 年 7 月,美国颁布《增强网信安全法》(Cyber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of 2002)定义, “网信安全” (Cyber Security)即“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请注意,信息安全的一般定义是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 

2009年5月,美国白宫发布《网信空间政策检讨(》Cyberspace Policy Review)提出, “网信空间” (Cyberspace)就是“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2014 年 8 月,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发布《网信安全与公共政策的错综复杂关系: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研究报告,定义网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网信空间(Cyberspace)的安全,涉及技术、过程和政策,有助于防止和(或)减少因敌对或恶意行为者蓄意对信息技术所采取行动,以减少可能发生的网信空间事件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指出,“网信空间”的术语和含义仍然模糊不清。 

2014 年 12 月,修订后的《增强网信安全法》(Cyber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定义了网信安全的任务,包括:缓解威胁、减少漏洞、具备威慑、参与国际事务、事件应对、能力恢复和改进策略等全方位行动。 

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网信安全”的法律,涵盖包括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多领域、多行业、多层次。 

美国国土安全部《常用网络安全术语词汇表》中,对“网信安全” (Cybersecurity)的定义是: 

网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行为或过程、技能或能力、状况或状态,以保护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及其承载的信息免于遭受破坏、未经授权的使用、修改或利用。 

综上,美国对“网信安全” (Cybersecurity)术语定义的完整表述为: 

网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网信空间的安全,表现为信息环境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授权性、不可否认性,包括由一系列不断发展的工具、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培训和最佳实践组成,旨在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业务和应用安全,以及数据免受攻击或未经授权的访问。 

再回到“Cyber”的原始术语定义,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即网信安全)需要的是“熟练的指导或管理”,引申出一个核心的理念和价值观: 

网信空间之网信安全(包括攻与防)的本质,是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厘清赛博空间和网信空间术语意境、应用、定义的变化与差异,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美国的网信战略和策略、美国各相关机构在网信领域主权与安全事务中的分工与协同;有利于我们检讨疏漏、纠正错谬、弥补空白,重新规划、调整部署,最大限度地利用美网,制衡美国对我国的“围追堵截”、遏制和攻击,激励我们自主创新构建不受制于人的主权网络的决心、信心和智慧。 

 【五】 

“信息战”是当前非常规性作战的典型形式及趋势,既是网信空间(Cyberspace)行动和作战的主要方式,也是(持续)数字化冷战的主要手段。 

在中美对抗不可逆的情势下,应当让我国广大网民和网信业界人士,尽可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是“信息战” ,促进和密切军民、军政合作,共筑网信领域保家卫国人民战争的壁垒。

承载“信息战”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存在不确定的动态未知风险(漏洞和隐患)。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教令, “信息战” (Information Operations)的“信息环境”由三个维度组成

(图 1): 

 牟承晋:网络信息领域要讲主权不能受制于人

“信息战”术语和概念的定义,取决于具体背景(或上下文,Context)以及定位、方法(或战术、技术及过程,TTP)与目标而不尽相同(即存在差异性)。例如:

牟承晋:网络信息领域要讲主权不能受制于人

Information Operations(IO):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其实施者(施众)包括民营行业企业和军事部门单位,是致力于在信息环境中获得决定性优势的行为,不应简单地与网信作战或行动影响力混为一谈。 

Information Warfare(IW):主要是指国家战略性的信息作战,尤其涉及军事行动,包括由情报支持(Intelligence-Driven)的常规性作战;表述为在军事行动中与其他作战行动协同并综合利用信息的相关功能,影响、干扰、破坏或篡改敌方和潜在对手的决策,同时保护己方。 

Information Campaign(IC):主要是指由国家支持的行动,旨在将简单和复杂的信息集合经过处理后,通过公共媒介传递给目标(受众),尤指虚假或错误信息,破坏、干扰、误导政治氛围、决策判断、社会舆论等。新术语“信息疫情”(Infodemic)是一种典型表征。 

中文术语“信息战”, 同时对应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英文术语(IO,IW,IC)。虽然目前三个英文术语没有统一的权威定义,但必须注意到三个术语的背景、功能和运用的差异及区别,以避免应对决策定位笼统、含糊和混淆,或渐行渐远。为适应形势和态势的变化,必须关注及重视不断修正术语和概念定义。 

综合当前的一般性解释以及知彼与知己的对标分析, “信息战”的战术、技术及过程(TTP)之基础框架归纳为(图 2):

牟承晋:网络信息领域要讲主权不能受制于人

1)战术特性是“信息数据战”,其范围覆盖网信空间的信息环境(图 1),主要来源是对开源信息(OSIF)的采集、获取和窃取; 

2)技术特征是“信息情报战”,其主要功能是对网信空间攻防的支持以及建立和维持非对称的优势; 

3)过程特点是“信息心理战”,其主要的载体和目标是公共媒介及公众,又被称为是“第六领域” 。   

“信息战”是非常规的持久战,且具备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目标和目的。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如机器、网络)。所以,相抗衡与相适应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不断地认识(或重新认识)信息环境和态势趋势,并从术语定义和概念更新开始: 

——既然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必然存在新兴的、涌现的未知,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战争,任何经验和教训都只是新的起点。 

——虽然美国及海内外敌对势力,目前在“信息战”中占有显著优势,但他们也存在适应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新的“起跑线”在于直面现实差距,对标知彼、扬长避短,构建“非对称”的优势。 

——“信息战”中,关联性整体与针对性个体的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当今信息环境中整体的特征和特性不再具有个体的加和性,即个体的特点不具备还原性。对“信息战”的研究和分析,须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综合性战略框架,纵向判断和决策;横向合作和创新。 

——“以人为中心” (human centric),不仅是信息环境的一个维度,而且是“信息战”中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决策者的培训和专业团队的培养,是形成共识、合力及(人-机结合)赋能的必由路径。 

——理解及消化新的理念和概念的最佳路径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在研发和创新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差距应作为优先的最佳实践。 

【六】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由美国军用阿帕网(ARPANET),延伸教育、科研、商业应用形成的因特网(Internet),快速完成了网络信息领域的全球布局。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各国对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脑机交互、生物电子等世界共享的网络信息应用服务深度认知,不断呈现跨学科、跨学术、跨学界的未来网络科学技术蓝海,更加促进各国在网信领域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大平台上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契合、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辨识网信领域科技迷雾的唯一真谛,即“一讲主权,二讲不受制于人” 。任何歪理邪说在主权和不受制于人的对标、照射下,都将原形毕露、彻底败露。 

我国著名信息安全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膺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吕述望教授,一以贯之地坚持“一讲主权,二讲不受制于人”的学术原则、科学真谛,谨以此文致敬!邱实先生对该文亦有贡献。 

 

信息:舆情与信息安全

 

编辑:申  

初审:任传坤

终审:邹威宏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