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面对面》文摘——作者:许满贵 “口罩一戴,谁都不爱。”“口罩蒙脸,美蕴心田。”出门戴口罩,没事别出来。自尊善待爱,出门口罩戴!
1、戴口罩成为热点话题
一场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重大疫情肆行全国,暴虐武汉。平素既不起眼也不被光顾的小小口罩,刹那间成为14亿中国人议论的热点话题。口罩紧缺——湖北告急!武汉告急!全国城乡医院、超市、门店无不告急、告急!
“出门戴口罩,没事别出来。”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感染流行蔓延扩散侵入人们口腔、肺管的入口防线。“全家戴口罩,胜过一堆药。”“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科普中国》还推出“关于口罩的9个热点问题”……
因停课居家的7岁孙子煊赫,读了这些宣传戴口罩标语突发奇问:“爷爷,您是我心目中的文史、文物收藏家,几乎每天都在阅读文史资料,研究文物。今天,我有几个问题请作答。”
我点了点头:“假若答对啦,你奖我一幅绘画好吗?”“爷爷,古时候遇到大疫情,古人戴不戴口罩?”口罩是那位医学家、那年发明的?”“口罩用什么材料最好呢?”“小小口罩能阻隔病毒扩散蔓延吗?”
一连串5个问题(其中“口罩是那位科学家、那年发明的?”)实在让我难以解答。追溯口罩史,鲜为人知。翻阅《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无“口罩”辞条。查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747页【口罩】:“卫生用品,用纱布等制成,罩在嘴和鼻子上,防止灰尘病毒侵入。”又咨询医师、文史、考古、文物专家,皆无圆满答案。蜗居心闲,稽考穷源,望博雅者,匡予不逮。
2、古史载用丝巾遮盖口鼻
口罩,世界上最先使用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唐代贾公彦撰《仪礼疏》:“掩口,恐气触人。”[1]战国时期《孟子·离娄章》:“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2]意思是说:即使是美女西施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别人从她身边走过,也都会捂着鼻子。引伸义:用手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
元朝口罩用蚕丝黄金线制成
口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是一种用蚕丝与黄金丝织成的巾。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他在《游记·东方见闻录》中记载,那些伺候皇帝饮食的人,口与鼻子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使他们所发出的气息,不致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这种“蚕丝与黄金丝织成的巾”,就是最早的口罩。[3]可见,我国使用口罩至少有700多年历史。
马可·波罗肖像图
3.德国莱得奇用纱布制口罩
口罩在国外出现和使用始于19世纪末叶。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得奇向给大家介绍: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且避免把自己口鼻腔上的细菌传给病人而引起伤口感染,医生在手术时,应当用纱布把自己的口和鼻子蒙起来。尽管莱得奇发现空气传播的细菌会让伤口感染,他告戒医生、护士给患者做手术时佩戴口罩,然而公众依然没有佩戴口罩的意识,病情很快就蔓延开来。
1918西班牙爆发流感
1918到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世界有约10亿人受到感染,这个比例达58%,并带走了2500万条生命。死亡教训人们:纷纷学习莱德奇戴囗罩,口罩才在欧洲医学界推广起来。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德国病理学家莱得奇(中)
4、哈尔滨爆发鼠疫戴口罩之争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上,实用的“伍氏口罩”受到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
1910年年底,东北哈尔滨开始暴发的鼠疫势头正劲。防疫战中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防疫史上著名的“赌局”。“赌”啥?要不要戴口罩。一方为清廷任命的东北防治鼠疫总医官、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副监督(副校长)伍连德博士,他坚持医务人员和疫区人民一定要戴口罩;另一方为法国名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监督(校长)兼首席教授梅斯尼,他坚决反对戴口罩。
191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载满尸体的运尸车(照片源自环球网论坛)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伍连德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发现此次流行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腺鼠疫的新型肺鼠疫,人传人的特点非常鲜明,因此他制订了包括隔离、消毒、入户登记、病人集中收治、尸体火化、人人戴口罩等在内的防疫措施。然而,戴口罩这条措施遭到几个大权威的反对,反对的理论根据是鼠疫只有鼠传人,没有人传人,戴口罩是多此一举。这个理论是被誉为细菌学鼻祖的日本人北里柴三郎等提出的,还上了教科书的,而伍连德发现的人传人的肺鼠疫,书上没有。于是梅斯尼与伍连德“打赌”,为了证明其观点正确,他坚决不戴口罩,结果一天之后,他就被感染上人传人的肺鼠疫,6天之后就不治身亡了。梅斯尼的固执“赌”掉了生命,同时也用生命证明了伍连德的正确。他的死让伍连德的防疫措施得以顺利实行。眼下,动员全民出行,人人戴口罩是历史教训的。
哈尔滨医科大校首任校长伍连德博士
创造这个奇迹的措施中有两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一个是尸体火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火化(此前有个体);一个是戴口罩,疫区全民戴口罩是破天荒的(此前只有教会医院的医护人员戴)。[9][11]这次战疫的胜利,让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防疫的巨大威力。很多人未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口罩,居然在战胜鼠疫中立下大大的功劳。在这个意义上说,口罩是中国开创科学防疫历史新阶段的见证者,是战胜瘟疫的“钟馗”,相信在今天也一定能给人民带来福音。
《浴火危城--1910伍连德博士抗击东北大鼠疫记事》雕塑设计稿
5、伍连德博土发明中国口罩
一个陌生的瘟神,引发肺炎的新冠病毒还在中国游荡,疫情防控激战正酣,口罩成为这一特殊时段的一道“风景”。从眼前的口罩一下想到了100多年前的口罩。191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式口罩”。
著《国士无双伍连德》(照片来源《环球网》论坛)
哈尔滨爆发鼠疫后,人人恐怯。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亲自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加厚口罩,并开设一家口罩厂,免费给民众发放口罩。“伍氏口罩”制作方法是: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当时每个只需二分半,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民众纷纷戴上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在综合治理下,哈尔滨鼠疫疫情于3月1日扑灭,仅用了67天。哈尔滨鼠疫战是中国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防疫第一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迹。1911年4月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方便实用的“伍式口罩”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这位中国医生战“疫”方法今天仍在用。
梁启超先生在回顾晚清至民国50年历史:“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6、“鼠疫斗士”的四个“第一”
伍连德在哈尔滨鼠防疫战中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三个“第一”:中国有史以来亲手实施了第一例病理解剖,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他设计“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1935年华人伍连德第一个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在给伍连德的信中说:“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1927年伍连德荣获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今W.H.O前身)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逆行者》
《长想思·医程》:
医一程,物一程,举国驰援江汉行。杏林直挺胸。
风一更,雨一更,战疫驱毒情义浓。点燃灵魂灯。
庚子春正月立春日口占。
《长相思·治愈》:
收一批,治一批,天师纯洁玉润肌。悬壶仁慈系。
愈一例,出一例,神医回春满脸喜。花开结桃李。
庚子春正月二十日清晨
相关链接: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伍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参考资料:
[1](唐)贾公彦《仪礼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版
[2]《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6版
[3]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4]李美珠《口罩的来历和功能》,《新农村》2008(4):29-29.
[5]杨杰《口罩的历史》,《世界环境》2019(04):8.
[6]“鼠疫斗士”伍连德: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三湘都市报》2020-1-10
[7]邬时民《口罩溯源》,《文史天地》2016(11):94.
[8]《史海钩沉》:伍连德博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经济网2015-01-19
[9]CCTV《探索·发现》:《伍连德与东北大瘟疫》2012.8.13.
[11]江永红《信心,从新中国防疫史中来》,《光明日报》2020-02-14 07:37.
[12]江南《趣话口罩发展史》,《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07):41-42.
[13]萨冰娜: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奠基人、医学教育专家--伍连德〈图片〉)
责编:毛 伟
初审:王文超
终审:任传坤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民声面对面》陕西讯(通讯员 李万智高晓邦)7月15日,陕北矿业涌鑫公司召开党委中心组“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