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时间:2025年10月14日来源:鲁网

       当千年乡土文明遇见新时代发展命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潍坊以一场席卷全域的“乡歌村舞”实践,书写着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注脚——这里,文化不仅是精神纽带,更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

  以文化人:从“生产主体”到“发展主体”的全面跃升

  落日余晖下,潍坊市寒亭区的西杨家埠村,雕版声歇,歌声又起。年画艺人王宝泉收好工具,便向村广场走去。那里,由本村种植户、年画风筝艺人共同组成的合唱团,正为“大地流彩•2025年潍坊市乡歌村舞”大赛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一曲原创村歌《画乡风筝飞满天》唱得荡气回肠。

  “杨家埠的年画红艳艳,风筝线儿牵来了艳阳天……”歌声里,流淌着“中国年画之乡”的独特韵味。歌词中描绘的,正是村民们最熟悉也最自豪的生活与文化。近年来,杨家埠村不仅将年画、风筝这些老手艺做成了年产值数千万元的大产业,更是借助乡村旅游,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生机。“我们村几乎家家会点手艺,现在靠着非遗+旅游,日子就像歌里唱的,越过越甜。”合唱团成员杨福华笑着说。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像这样带着泥土芬芳的村歌,正在潍坊乡间不断生长。青州依托古城与花卉产业,创作《大美青州我的家》《醉青州》;寿光把“蔬菜之乡”的故事谱成《绿色的守望》;临朐则唱响生态美景与乡村振兴故事《我家住在山水间》……这些从潍坊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发展中汲取灵感的乡歌村舞,成为记录乡村变迁、抒发农民情怀、展示振兴成果的“有声画卷”。

       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潍坊通过“乡歌村舞”激活了农民的文化创造力,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者,成为站在聚光灯下的文化创造者。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更重塑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深刻变革。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文化赋能:从“资源活化”到“价值再造”的产业升级

  台上乡音嘹亮,台下销售火热。 舞台边,村支书们纷纷化身“带货达人”,卖力吆喝自己的当家特色。从高密富硒苹果、青州水果萝卜、寒亭固堤西瓜,到寿光独根红韭菜、安丘甜香糯玉米,再到潍城杠子头火烧、昌乐花生油和跑山黑猪肉……随着“乡歌村舞”聚起的高人气,这些独具潍坊特色的农产品也成了现场观众争相选购的“抢手货”。潍坊青州王家辇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永利在现场连连拍腿感叹:他带来的500斤蜜桃,还没等演出正式开始就被抢购一空。眼看供不应求,他赶忙联系村里组织抢摘猕猴桃,准备“再战”下一场,带着更多“鲜”货进城。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文化繁盛。在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过程中,潍坊市注重发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桥梁作用,由潍坊市融媒体中心牵头,联合文旅等部门策划推出了“大地流彩·乡歌村舞”系列文化赛事,创新融入“村歌大集”,将赛场延伸为集文化展示、产品展销、旅游推介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扎根乡土的非遗手造、带着晨露的特色农产品、一心为民谋发展的第一书记们齐聚一堂。以赛事为纽带,这里正成为城乡居民共享成果、城乡文化互鉴共融、城乡资源互通共赢的生动实践。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未来,潍坊的探索不止于舞台。如何将“乡歌村舞”沉淀为可运营的文化IP,成为新的课题——让百姓戏台走进古村,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以“线上传歌+线下赏花”等模式,为乡村游注入新活力。这些正在酝酿的尝试,标志着“乡歌村舞”将从闪亮的文化产品,延伸为可持续的旅游资产,这正是人文经济学中“文化产品化、产业化”的实践样本。潍坊将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形成“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电商”等多元业态,使文化价值在市场中得以实现。这种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构建起城乡要素互通的新型市场纽带。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创新驱动:从“文化积淀”到“发展动能”的质变跨越

  在潍坊乡歌村舞的百花园中,临朐县无疑是鲜艳夺目的一朵。其耀眼并非偶然,早在数年前,当“村歌”对于许多地方还是新鲜词汇时,临朐便前瞻布局,开启了以村歌聚人心、扬斗志的探索。企业有激昂的厂歌,乡镇有自豪的镇歌,就连全民参与的“潍超”联赛,临朐也能迅速唱响鼓舞全城的战歌。持续的文化浸润,让这片土地尝到了“文艺兴县”带来的长久甜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12家国家级文艺协会在此设立写生创作基地,其密度与广度,在全国县域中实属罕见。独特的“文化生态”为临朐乡村旅游注入了灵魂,源源不断的人流带动了农产品走出深山。如今,临朐已成功打造出“中国大棚樱桃第一县”“江北铝型材第一县”等国家级产业名片。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深深植根于这片被文化滋养的沃土,展现了“文化凝聚人心、文艺带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融合互促:从“文化认同”到“治理效能”的系统变革

  乡歌村舞的能量,远不止于舞台上下。在反复的排练与传唱中,一种无形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安丘市辉渠镇,清晨广播除了农事通知,总会准时响起《米香飘梯田》的旋律。“听着唱自己故事的歌干活,浑身是劲!”村民刘大嫂说。

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支书于英智观察到,村民在反复排练中“心贴得更近”。共同的文艺活动重建了乡村的社会联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大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基层治理的成本也随之降低。当村民用共同创作的旋律歌唱共同的生活,村庄的集体记忆被强化,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这种由文化认同凝聚起的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最宝贵的“软实力”支撑。

       人文经济学追求“文化与经济融合互促”。潍坊的实践表明,当村民在共同创作中强化集体记忆,在共同歌唱中增进邻里和谐,文化便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这种基于文化认同形成的治理合力,为实现“治理有效”提供了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如今在潍坊,乡歌村舞已超越文艺范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工程。它通过激活农民创造力、赋能产业升级、创新文化表达、深化基层治理,构建起文化引领发展的完整闭环。这场发于乡野、源于群众的生动实践,不仅丰富了乡村振兴的潍坊路径,更以其鲜明的“人的全面发展”导向,为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层智慧。(通讯员 王静 李雪梅 邓姗姗 赵文学)

乡音唤醒乡土 文化赋能振兴——从潍坊实践看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上一篇:辞赋家冷为峰倾力创作四大直辖市赋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