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面对面》青岛讯(通讯员 谭佃贵)近日,笔者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实验试范区”,走进他们兴建的“智慧大棚”,刚开始并没感到和传统大棚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可通过亲身深入体验,确实感受到“智慧大棚”就是不一样。
品尝西红柿,又吃到了“童年时的味道”
在“智慧大棚”里,种植着满满的一棚西红柿。那红里透亮的西红柿,大小基本一致,像一个个初升“小太阳”,生长在希望的田野里。
管理着这7个“智慧大棚”的是青岛农业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何世朋。他在创建这些“智慧大棚”的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梁斌的指导下,已在这里精心守护并研究了多年。他顺手摘下了几个西红柿,让我们品尝。说:“放心吃吧,不用手擦,也不用水洗,没打药,没喷肥,很干净的!”“哇,味道真好!”西红柿果肉甜美,籽粒饱满。细细品尝,又闻到了久违的“童年时的味道”。
在“智慧大棚”管理房里,记者看到已包装好的一箱箱西红柿。一个个西红柿,都是用白色网膜包着,白里透红,排列整齐。这样精致的外包装里,很难让人想到是寻常可见的西红柿。
“这可是副教授梁斌和我们几年来心血的结晶呀!”。“特别是梁副教授,走遍全国,苦心研究,终于探索岀了西红柿营养液培育,用沙子种植,无叶面喷肥,无农药喷撒,纯绿色,无污染等西红柿种植技术。”何世朋对记者说。
据何世朋介绍,目前,这样的西红柿,价格高却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在青岛,一斤西红柿已卖到近30元。这一棚棚西红柿,还没成熟,基本上都有了“婆家”。现在,一个“智慧大棚”的经济收入,能顶上10个左右传统种植大棚的收入。
破天荒,抽土换沙,向传统种植方式宣战
西红柿传统的种植方式,都是在土壤中种植。很难克服由土壤和肥料引起的西红柿病虫害。如地老虎、白粉虱等。消灭病虫害,从育苗到结果,整个生育过程中,不得已用药物治疗,难保证西红柿不受污染。
为克服这些因传统种植带来的弊端,青岛农业大学成立科研攻关队伍,由梁斌副教授带头攻关,并在“中国菜都”寿光,创建了实验试范区,陆续兴建了7个“智慧大棚”。他们以土壤源为主,改土培种植模式为沙培种植模式。在土地里,挖沟建槽,抽土换沙。在沟槽边,采用铺设防水膜、寻流板等技术手段,与土壤中的病虫害隔绝。种植前,进行“闷棚”处理,确保棚内干净卫生。
何世朋介绍了沙培种植模式比土培种植模式的几大好处:改土肥、叶面肥为营养液,减少了“地老虎”(又名地蚕)、根线病等病虫害的发生。营养液能够循环利用,不会造成地下污染。节水节肥,隔断传染源,成果品质高。“沙培种植摸式的成功实现,是种植业的一场革新。他还将为沙漠地区发展种植业,带来了曙光。”何世朋说。
“智慧大棚”里,跳跃着“时髦”的词语
在“智慧大棚”里,“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时髦的词语经常跳跃着。不禁使人感叹,若再不与时俱进,奋发学习,当个现代农民都不合格了。
在“智慧大棚”里,笔者没有看到农民劳作的身影,只有何世朋一人在操作。问其原因,何世朋说,“智慧大棚”应用的是水肥一体化自动精准控制系统,全自动。我一人就能轻松地管理六七个“智慧大棚”。笔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普通大棚,每个棚至少两人管理。这就等于何世朋一人能干十四、五个人的活。
潍坊汇金海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宝刚把我们带到了一台长宽不过2米的电脑设备前说,这就是他们公司研制的全自动物联网智能水肥灌装设备,又称“大棚机器人”。他指着沙培种植的西红柿说,沙子里面埋藏着传感器,主要自动检测沙子中水肥的含量,并把检测指数传播到大数据物联网平台,供公司技术人员研究应用。而自动施肥灌溉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大棚内持水量、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适宜沙土含水量范围、灌溉湿润比、营养液控制定量等调节设置,自动开启灌溉施肥使沙土水分始终保持在最适范围。该系统具有技术先进、部署灵活、操作便捷、适应面广等特点。水肥一体化自动精准控制系统,改变了农民“看天凭经验”的传统习惯。
编辑:申圳(实习)
初审:张海亮
终审:谭鹏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据中国一汽集团官方微信消息,6月27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