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村共建为载体 建设山东最美乡村
《民声面对面》山东·潍坊讯(通讯员 王怀秀 孙希玉)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桐峪沟村位于弥河镇西南部,九龙峪风景区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全村共220户,650人,党员14人,耕地930亩、山地2100亩。近年来,桐峪沟村抢抓乡村振兴建设政策机遇,不断激发村庄发展内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新求变、多措并举,着力从村党支部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发展、乡风文明治理等方面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走出了一条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的新路子。该村先后荣获“山东省绿色村庄”“山东省最宜居住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抓实党建引领打造支部“红色引擎”
一是全面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五星创建·3A达标”活动,不断完善村级党支部规范化运转机制,以支部生活日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制度,压实党建主体责任。建立村级定向量化考评机制,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决策机制,全面提升村级班子战斗力、执行力,源头加强村级运转规范。加强村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净化乡村振兴环境。
二是培育乡村组织振兴关键力量。围绕打造讲政治、有本领、敢担当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持续强化村级班子成员实践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观摩交流等方式,定期分层分类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提认识、拓视野、压责任、强落实。严格执行村干部“双述双评”机制,定期评估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和村干部履职情况,完善农村党员“一诺三评”教育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凝聚乡村组织振兴关键力量。
三是实施品质党建塑造引领工程。同步建设党建示范点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按照“塑点穿线、全域提升”的思路,高标准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及村级活动广场,从优化规划布局、提升硬件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组织振兴示范样板村。通过逐级推荐、公开选拔等方式,试点成立“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发展促进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强化理论实践培养,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乡村组织振兴后备人才库。
二、坚持规划先行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一是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市镇村三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立美丽村居建设工作专项组、工作专班、推进办公室“三个一”推进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制定《桐峪沟村村庄建设规划》,按照造打“鲁派民居”新范式,改造建设风格统一的安居房,同时融入“民俗文化”元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全民参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采取党员村组干部带头干、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干的方式,启动“康庄工程”,完善修建村民休闲文化娱乐健身广场及文化长廊,规范设立分类垃圾回收箱,全面整修排水沟,推进改水改厕,安装路灯150盏,增加监控摄像头35个,达到了亮化、监控全覆盖。坚持护绿与植绿并重,开展“增绿工程”,绿化总面积达220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93%。
三是培育产业,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瞄准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目标,坚持服务三农、融合三产,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集合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借助九龙峪景区平台优势,组织村民利用庭院开展农产品加工制造,推出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创新景村共建发展绿色“美丽经济”
一是景村共建,荒山变景区。桐峪沟村原为山区村,村内土地多为荒山坡地,该村将2400余亩荒山坡地流转给九龙峪景区开发公司,开发建设九龙峪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2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0亿元,已完成投资12亿元,建设了龙门崮、黑虎山水库、欢乐世界等“九龙十八景”,成功获批4A级景区。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以得到租金3000元左右,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900元提高到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3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
二是以企带村,旧村变新村。景区对坐落在山体腹地的桐峪沟旧村进行整体搬迁,新建150套独门独院楼房,新建房屋突出“灰墙白瓦”特色,以二层院落为主,其中别墅式庭院102套,单元楼房118套,通过采取搬迁补贴和旧房抵价的方式,让村民不用花一分钱就住进新房。目前,新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村内建有休闲活动广场、超市、卫生室,方便群众休闲、就医、购物等日常需求。
三是景村融合,旧房变民宿。本着“生态友好、自然和谐”原则,九龙峪景区在原桐峪沟村旧址,确保对原生态景观风貌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瞄准世界一流、突出精品高端,以“观山水之景、亲田园之乐、享人生之趣”设计理念,融合乡村文化元素,打造“桐峪里”精品民宿,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桐峪良筑、醉翁山居、石涧冰帘等53套精品民宿,实行24小时管家服务,已有12套民宿投入运营,以美丽乡村建设催生休闲经济。
四、打造宜居环境共创和谐“文明家园”
一是提升整体水平,打造宜居环境。桐峪沟村于2017年3月份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山东省绿色村庄”评审,共得财政补贴100余万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桐峪沟村对整个村庄住户外墙进行粉刷、瓦面进行防水喷漆,对污水管道进行疏通,设立分类垃圾桶,安装路灯、监控实现亮化、监控全覆盖;投资3万元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共设看板18块,实现文化上墙;投资2.6万元打造一处迎客墙,投资10余万元种植银杏、国槐等绿化苗木;投资2万元在去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每户悬挂一个福字,形成“百福图”,为村民送去祝福;在村内安装音响设备,及时把党的大政方针和惠民政策传达到每家每户。
二是推进“巾帼美家”,创建“美丽庭院”。桐峪沟村扎实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村妇联执委作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发挥带动作用,以“清洁、绿色、健康、文明”为目标,做到“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提升家庭文明水平,促进乡村文明。自2018年“巾帼美家”行动开展以来,桐峪沟村实行“分组包靠、定期检查、适时表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妇女及家庭的参与积极性,激励全村家庭比学赶超、共同提升,行动开展至今,目前已评选出村级“美丽庭院”示范户70户,镇级45户,县级35户,全部挂牌表彰。
三是倡树和谐新风,构建文明家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坚持以孝治村、以德治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倡导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桐峪沟村在大街小巷以“孝文化”墙体画的形势,积极向村民宣讲孝知识、倡导孝文化,使文明之风入村、入心。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新风尚,进一步改善村风民风。开展广场舞、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营造浓厚文化宣传氛围。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星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培养良好社会风尚。
下一步,桐峪沟村将进一步明确村庄特色定位,细化、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大力发展村庄主导产业,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紧抓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全力打造以休闲旅游体验、度假住宿为主的乡村旅游新地标,实现村级产业快速发展和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曹志 审核:付友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朱江)记者今日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获悉,中国华能集团原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国跃已出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