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民声面对面:智能化服务也要“适老化”(时评)
时间:2020年12月03日来源:民声面对面

《民声面对面》推荐——(作者:范怀娜近日,网传一段94岁的老奶奶因行动不便,为了社保卡激活,被家人抱着趴在银行柜机上勉强完成人脸识别的视频引发热议。无独有偶,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人脸识别、健康码等数字化防控手段让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寸步难行。

老人与智能手机的距离有多远?冒雨用现金交医保遭拒,被告知必须用手机支付;不会用网络挂号,只好早起排队......曾几何时,该便捷惠民的智能化手段,反倒成为了老年人生活的门槛。数字化潮流不可逆转,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类事件下折射的干部服务意识不浓和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  

 近年来,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一站式”服务风靡一时,有关这方面的改革举措也备受赞誉。但不得不说,有的部门仍存在对群众利益漠视,官僚主义和衙门习气严重,缺失人性化关怀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服务意识的现象,更有甚者,搞工作时,思维僵化、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不替群众着想,抱着条条框框不放,让群众苦不堪言。俗话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科技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与其催促老年人跟紧智能化时代的节奏,倒不如让服务更多一点温情。

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自觉抵制形式主义痼疾、摒弃傲慢习气,主动作为,沉心、耐心,苦干、实干。遇到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的问题,不妨开动脑筋,灵活变通,动动手指头上网查查,或跨部门打个电话张口问问,坚决刹住“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衙门作风。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时,要坚持适老化原则,避免给不熟悉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增加负担。党员干部要始终将维护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做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不遗余力、殚精竭虑为群众服务,从而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社会服务的相关部门也要继续保留人工服务、面对面的服务方式,确保老年人即使无法使用智能设备,也能办理相关业务。同时,鼓励村(社区)委会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再周全一些、细致一点,尽量让老年人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被边缘化。

 

供稿:中共盐津县委组织部

 

编辑:申  

初审:任传坤

终审:王维静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