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关于进一步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建议
时间:2020年01月17日来源:市场报网络版《民声面对面》

民声面对面青岛讯(周世忠)(通讯员 潘军生)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建设中能够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推动建筑施工方式变革,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发展目标,使我国装配式建筑业迎来政策东风,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推广现状

目前,装配式建筑推广得到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国家层面出台财政和税收政策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建筑产业供给侧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同时鼓励相关单位学习国外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的先进经验,为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国内目前相继出台装配式建筑专门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的省市达到30多个,并且对装配式建筑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推广和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应用,截止到2020年,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占比将达到30%、县级市占比达到15%。湖北省也出台政策,计划分三个阶段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预制率达到40%,钢结构、木结构建筑主体结构装配率达到80%。上海、北京、河北、广西、福建、贵州、陕西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

二、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标准有待完善。我国装配式建筑在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还需要完善和加强。典型的问题是BIM技术和EPC模式融合方面,产品标准不统一,产品兼容性不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力量缺乏,人才严重不足,技术标准又无法可依,行业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都亟需改善和统一。

2.建筑成本有待降低。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生产成本比较高,设计费、模具费、装配费,以及高达17%的增值税等综合因素,造成部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比传统方式每平方米多出500元左右,使得装配式建筑应用在保障房、学校等政府工程项目中比较多,一般的商业住宅项目应用率不高。

3.优惠政策有待拓展。现在很多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大多是针对某些建筑项目,政策惠及面有限,亟需出台更加宽泛的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使技术含量更高、更优质的产品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

4.建筑产业化人才缺乏。目前高校土建类相关专业,多数以教授传统建筑学理论知识为主,“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学科设置远远不足,建筑类毕业生对装配式建筑的专业知识掌握欠缺,实践经验更是缺乏。现在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人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上,多数是40~50岁左右的低学历中年人,装配式建筑知识匮乏,很多建筑类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进入项目一线,人才严重断档。

三、相关建议

1.完善技术规范。在高等院校积极推广BIM教学,推进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的规范和完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分类编码规则,统一技术标准标,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利于推广应用的行业标准,从而实现优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流程,积极加强装配式建筑数据库的构建,为实现建筑工业化提供数据支持。

2.扩大政策优惠面。优惠政策的辐射面不仅要体现在工程建设主体上,更要向部品制造企业延伸,比如可以将装配式建筑研发类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列入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之内。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提升预制装配式构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全面督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避免优惠政策沦为空头文件。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建筑行业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具有技术转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育等多种功能的联合创新载体,培育和组建一批工程研发中心、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尽快形成标准设计、部品生产制造、装配施工、成品住房集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完善相关政策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联合培养装配式建筑业相关人才。对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院校给予政策倾斜,开展多层次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培训,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培育紧缺技能人才。鼓励地方将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建筑构件部品生产、BIM软件应用、建筑质量检验验收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纳入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5.推行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我国目前的建设项目运营模式是项目建筑主体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相互独立,从项目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实行设计、生产和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行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连接,扩大规模化效应,克服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各个环节相互独立造成的弊病,从而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

6.防止出现低层次产能过剩。由于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差异大,现阶段要求覆盖全国范围的普适装配式建筑建造标准并不现实。因此,各个地区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时,必须坚持“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发展”相结合,切忌一刀切,切忌一哄而上,防止出现低层次产能过剩,要尊重科学、尊重市场,使其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

 

(责编:曹志  审核:谭鹏鹏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