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工程正式动工,渠道总长85.81公里,18座石拱渡槽7335米。 |
![]() |
图为晨曦中的“向东渠”俯拍及局部特写。 |
![]() |
小学生利用暑假抬石子支援工地。 |
![]() |
图为“向东渠”里流淌的汩汩清水。 |
![]() |
车头岭8万立方米土方靠肩挑过陡坡。 |
![]() |
攻坚克难,设计新式拱架吊装土绞车。 |
![]() |
为节省材料、集中劳力,向东渠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分段砌拱。 |
49年前,福建云霄、东山两县5万多名干部群众,用“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的方式,逼水上山,穿嶂越涧,建成了“江南红旗渠”——向东渠,这条长85.81公里的大型引水工程,宛如长龙横跨,吞云吐水,至今滋养着云东大地的父老乡亲。
“守着漳江种旱田”是云霄县的真实写照,横贯全县的漳江水滔滔不绝,却因河床低无法灌溉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东山县更是白沙茫茫,岛上没有一条溪流,全县9万亩土地,几乎全是“望天田”。
时任云霄县向东渠引水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李文庆,如今已是93岁高龄,回忆起往事记忆犹新。“南方种水稻,水是主要矛盾,发展云霄农业,必须大兴水利。”李文庆提出的这一从漳江上游筑坝建渠、引水灌田的向东渠,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一方百姓的水利效益。《人民日报》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导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团结协作,共建向东渠的业绩。
在参与向东渠建设的73岁老人谢鹏志自筹资金建成的向东渠博物馆内,谢鹏志告诉记者:“云霄、东山两县人民,用无穷的智慧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比如以“独木丁字架”代替脚手架,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平地矗立起来;比如首创的“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三铰桁形木拱架”,取代了旧式的“满堂式”木拱架,节省了70%的木材和大量资金。创造发明的石拱渡槽拱式木拱架技术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科技成果奖”。
“当年洒下千吨汗,今朝染绿万顷田。”49年过去了,5万多名干部群众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逐渐淡去,但云霄、东山两县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这部壮丽史诗却越来越绚丽多彩。
(赵树宴 季春红 文/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朱江)据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消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敏任华......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