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汉阴县铁佛寺镇:一名转业军人的驻村扶贫故事
时间:2019年07月09日来源:市场报网络版《民声面对面》

民声面对面》陕西讯(通讯员 张辉)又逢盛夏七月,这是我今年值得纪念的月份。驻村扶贫满满一年,如今通村路平整了、便民桥搭建了,乡亲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群众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这让我体会到和群众一起奋斗换来的幸福。

汉阴县铁佛寺镇:一名转业军人的驻村扶贫故事

一颗政治初心立下扶贫志

2018年7月,我脱下了身着16年的绿军装,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嘱托踏上扶贫“战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也是一个挑战。虽然脱下了军装,军人本色不能丢,党叫干啥就干啥,我要到最贫困的农村去战斗。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乘车行进在蜿蜒的汉铜路上,车身左右摇晃犹如风浪中的一叶轻舟,我来到了地处秦岭南麓的深度贫困村--汉阴县铁佛寺镇合一村。

这里熙熙攘攘地居住着554户人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7户共1927人。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和陌生的战场,还能不能打胜仗?军人“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虽然转业了,但政治初心不能忘,岗位发生了转移,为民服务的政治站位不能变,新的战场上必须重新扬帆启航、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汉阴县铁佛寺镇:一名转业军人的驻村扶贫故事

静夜里的床头下,我认真学习党的扶贫政策白天里的乡间小道上,我走村入户了解掌握村情民情。很快,我就鼓起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打胜仗的信心和战斗豪情。“心中有梦、脚下生风!”我相信,通过倾心帮扶,我和贫困群众一定能一起手拉手、肩并肩实现脱贫致富。

一份真挚情感焐热群众心

驻村队员在扶贫的四支队伍里虽然是一个小岗位,但在我心中,只要把这里的村民当成亲人,把贫困群众的事让成自己的事,这个小岗位也同样能发挥帮扶大作用。

家住合一村十组的张银方、张银元两兄弟,由于交通不便,自身也没有什么技术特长,生活十分困难。家访时经过交谈,了解到他们内心孤独,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对脱贫致富也失去了信心。我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要脱贫,必须物质和精神一起脱。

通过有事没事上门看看,坐下聊聊,认真给他们宣传扶贫政策,量身制定脱贫计划,两兄弟渐渐地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2018年的中秋节,我带着慰问品和他们一起过节两兄弟拉着我的手十分高兴,那份喜悦与激动,至今让人难忘。

在扶贫政策的惠及和真心帮扶下,两兄弟重新燃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思想和生活现状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看到他们从破旧的危房搬进了安居房,申请了产业扶贫贷款,掌握了土鸡养殖技术,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我感到心里暖暖的。

一个扶贫计划狠挖穷根子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的“根子”在哪儿,帮扶的重点就落在哪儿。捐款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拔除穷根子,就要脑里有计划,心中有办法

汉阴县铁佛寺镇:一名转业军人的驻村扶贫故事

驻村第一天开始我就深入村民家里、走到田间地头,通过“听、看、问、访、查”,实地摸清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村委班子一起为他们“量身订制”脱贫计划。

在我所驻的合一村,交通是制约贫困的主要原因,文化是制约贫困的根本原因,产业是制约贫困的关键原因。我和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了全村扶贫方案,重点从“水、电、路、讯”基础设施、教育扶贫、产业发展确定了攻坚计划。

随着脱贫攻坚计划的推进,村里7条通组路通了,5个安全饮水工程相继落成,村集体“兴农”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群众立志脱贫的信心也足了。

驻村扶贫一年来,通过扶贫奔波的点点滴滴换来了乡亲们的真心回应。村里闲散人员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结对创业的多了,全村上下涌动着脱贫奔小康的热潮,脱贫摘帽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责编:张海亮 审核:谭鹏鹏)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