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面对面》无锡讯(通讯员 崔寿伟)篾匠,一门很古老的手艺,篾匠铺,曾经在街头巷尾可寻,然而近些年这一老行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一位篾编手艺者。
近日,在社区工作人员陆虹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梅村街道泰伯三社区65岁的老篾匠陈德泉家中,听他讲述那些指尖上的平凡与美好。
初见陈德泉,老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额头上的皱纹清晰可见。提起学习这门传统技艺的初衷,他说,从18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到现在已经做了40多年的篾匠手艺了。在父亲的教导下,陈老练就了扎实的蔑匠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通晓。“那时候也很怕学。最怕的就是做蔑时蹲不住,还有就是竹片扎手。”陈老说,“没想到,做了那么多年,我也没想要放弃。”
竹制品是有许多讲究的。陈德泉指着身边堆着的一摞竹匾告诉记者,比如这些匾子按尺寸大小可分3.5尺、3尺、2.7尺、2.4尺、2尺、1.8尺、1.5尺等许多种类,每种尺寸的匾子都有着不同的用途。制作出来的产品看似简单,却往往有数十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轻则返工,重则完全报废。他指着手中正在刮着的竹条说:“就这样一根普通的竹条,要用篾刀一层层地剖成篾条,总共要剖十层,每层的厚薄还要相同,仅这一道工序的手上功夫没有一两年的苦练是掌握不了的。”而这还仅仅是篾器制作的开始,后面还有很多繁杂的工序。
在多年的篾匠生涯中,陈德泉把手指练就出了特别的功夫,对篾条极为感悟灵敏,经过他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定型、固边、编篾、锁口等等,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编织是另一道功夫,和织布差不多原理,有经有纬,一种简明的经编而已。看陈德泉编织也是一种享受,柔长的篾子在他的手里翻滚跳跃,任他摆弄,姿势如舞蹈般优美,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竹匾壳子就编织好,整个过程就好似在变魔术。陈德泉一边比划,一边说,壳子做好了,还要做堂子,等堂子做好了,再把壳子、堂子,还有其他一些构件,编织出一个个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篾制品。陈老说得很平静,也很简单。而在记者的眼里,这已经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了。
篾制品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竹席、竹垫、稻箩、篮子,都可见竹子的身影。甚至连许多的儿童玩具也是篾编的。现如今新材料不断涌现,那些竹子制作的篾制品大多被塑料、金属替代,曾经风风火火的传统蔑匠手艺不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陈德泉至今仍舍不得放下手中握了40多年的篾刀。他一边说一边伸出双手,“你看,我这手已经被老茧磨掉一层又一层的皮,这是岁月打磨后的痕迹。”
陈德泉感慨,篾匠技术曾经支撑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可他现在自己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还能做多久。也许,他每编织一个竹篾器具,就是对这个老行当的一次坚守。
(责编:王宏元 审核:谭鹏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图为管跃庆(右二)在广西建工集团一安公司督察安全生产工作。资料照片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管理的国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