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离职员工为泄愤 网上曝光老板的 “恶劣行为”
陈某于2017年11月从公司离职后,为发泄心中的怨气,找枪手写了一篇曝光原老板李某的所谓的“报道”,发到四个微信群。
“报道”很快被李老板看到了,很生气,直接以侵害名誉权将陈某告上法院。
对于这类微信侵权,法院会怎么判呢?
离职后,陈某委托某公众号的运营者写了一篇标题为《曝光某公司李某恶意欠薪、挪用国家补助金、公私不分、引诱不知情人士做假账等恶劣行为》的文章。陈某提供了文章的部分截图等素材,文章写好后,陈某审阅。
去年1月,陈某把这篇所谓的“报道”发到了“A中心”、“B团”、“C线上团队”、“D群”四个微信群里。
这四个微信群里面有公司的客户,李老板也在里面。
证人章某、赵某证实:陈某在微信群“B团队”转发上述文章内容,不过很快就删除了,他们都读到过这篇文章。
李某认为陈某通过大肆捏造事实,公然诋毁、丑化等方式损害了自己形象,侵害了名誉权,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还要求陈某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法官经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他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社会公众享有言论自由,但应当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法律边界。
本案中,陈某委托他人撰文,并在微信群中转发“李某存在恶意欠薪、挪用国家补助金、公私不分、引诱不知情人士做假账等恶劣行为的言论”,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侵害了李某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陈某辩称其委托他人撰写的文章内容皆是事实,不存在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缺乏事实依据,法院不予采信。
不过,因为文章很快就删除,李某要求陈某立即停止侵害,以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以及其他经济损失1万元之诉请,也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也不支持。
最后法院支持了李某要求陈某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道歉怎么履行,法院考虑到文章的传播范围、持续时间等因素,确定由陈某以书面的方式向李某道歉为宜。
如不按期履行,法院将在全国发行的相关报刊上公告本判决的主要内容等,相应费用由被告陈某承担。(记者 肖菁 通讯员 余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据中国一汽集团官方微信消息,6月27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