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关县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工作 调研报告
时间:2019年11月08日来源:市场报网络版《民声面对面》

《民声面对面》本网讯(王有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脱贫之一,大关县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是全县易地搬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决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大关县委、县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群众路线,把深山石山、高寒边远、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六类区域”的贫困群众搬出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全县重大事项推进开展调查研究、主题教育调研等相关要求,县委政研室结合部门职能职责,联合县发改局(易迁办)等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采取现场察看重点村组、走访群众、听取汇报等方式开展了全县高寒山区少数民族易地搬迁调研。

一、基本情况

    大关县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共涉及8825户37757人,其中少数民族880户3978人(苗族559户2486人,彝族166户692人,回族155户736人,其它少数民族64人),占搬迁人数10.54%;三年行动计划(县内) 50 个安置点,搬迁3507 户 15124人,其中少数民族384户1770人(苗族266户1203人,彝族81户353人,回族37户182人,其它少数民族32人),占搬迁人数11.70%;三年行动计划中卡户2989 户 13000 人(其中少数民族384户1770人),同步搬迁 518 户 2124 人(无少数民族);新增应搬尽搬(靖安安置区)5318户22635人,其中少数民族496户2208人(苗族293户1283人,彝族85户339人,回族118户554人,其它少数民族32人),占搬迁人数9.76%;新增应搬尽搬中卡户3778户16592人(其中少数民族496户2208人),同步搬迁1540户6041人(少数民族122户578人)。

    今年以来,通过入户开展宣传动员、召开群众会进行政策讲解、组织群众代表到靖安安置区现场参观、帮助群众谋划迁出地产业发展等方式开展了大量细致工作,但仍有665户2582人(卡户233户959人、同步搬迁户432户1623人)不愿搬迁。为此,县委、政府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对意愿发生变化的家庭逐村逐户分析研判,进行调整置换,对象置换后,全县搬迁对象锁定为5318户22606人,减少29人(贫困户3778户16573人,减少19人;同步搬迁1540户6033人,减少10人)。目前,根据市级要求,对象锁定仍在动态中,要求11月10日最终锁定。

全县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县内安置已基本结束,各项“清零”工作全面完成,新增易地搬迁靖安安置区工作进展顺利,安置房正修建和装修同步进行中,在10月25日进行了分房顺序抽签仪式,大关县分房时间为2019年11月16日至18日,12月启动搬迁,春节前全部搬迁入住。

二、取得成效

(一)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通过扶贫扶志(智)等多种方式对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对象开展政策宣传,播放宣传片,开展交心谈心,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对象的想法和存在的困难,并帮助他们逐一进行解决。组织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对象代表到新建安置点和靖安安置区进行参观。对少数存在疑问的搬迁对象,工作组到每一户进行面对面的解答,最大程度的化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疑问。

)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易地搬迁,将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等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行政中心村、城镇周边、产业园区等,彻底改变了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状态。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易地搬迁前的农户,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突出,易地搬迁后,通过引导和管理,改变了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每户家里基本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同时,因为处于集中安置点,左邻右舍串户聊家常多了,让安置点更和谐、更文明,极大地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明状态。

)拓宽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大部分易地搬迁少数民族群众原来都是以务农生计,入不敷出,搬到新的安置点以后,群众在相互交流中互通信息,拓宽了就业信息渠道,提高了转移就业的组织化,拥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选择,切实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促进了原住地规模化种植。搬迁户原居住地生存环境相对较差,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效益较低。易地搬迁后,一些群众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规模化实施种植笋用竹、茶产业、刺老苞等,能够有效盘活“三块地”,既保护和恢复了生态,又提高了生产和经济效益。

实例1:木杆镇漂坝村三江口安置点。一是抓好产业发展,确保“稳得住、能致富”。77户贫困户发展方竹1034亩,退耕还林筇竹、方竹、黄柏497.64亩,拥有林地1351.94亩。筇竹产业、方竹产业已经成为安置点群众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规划融入民族文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规划、设计、建设等融入地方特有的串架房特色,将苗族文化融入到民居、广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突出地方特色。三是深挖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名片。依靠漂坝村三江口东西部协作示范点,打造漂坝村三江口花山节,自2018年6月安置点完工以来,连续举办两届花山节,打造漂坝村三江口苗族花山节名片,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增收。

实例2:悦乐镇新寨村海坝村民小组搬到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易迁安置点。共计搬迁安置21户91人,全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一是积极发展务工经济。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工程,特别是抓住建房之机培训提升建筑技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让他们搬迁后能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经初步统计,房屋建成后,海坝搬迁户40余名劳动力现已有31人外出务工创收。二是大力培育增收产业。以集体经济及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因地制宜帮助搬迁户争取落实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在海坝落实退耕还林种植竹产业146.9亩;入股大关县杜鹃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21万元(户均1万元)按照8%进行股金收益分红。

    三、存在问题

(一)受自然环境制约。少数民族同胞特别是苗族同胞,大多居住于气候地形条件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长期处于交通不便、通讯闭塞的生活状态之下,对于外面的生活、大山之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导致搬迁愿望不强烈。

(二)受教育水平制约。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导致少数民族同胞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系统完备科学文化政策知识学习,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对于外界的东西无法理解,特别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带来的语言制约,更加影响了易地搬迁等政策的宣传。

(三)受传统思想制约。因为生产生活、科教文卫等多方面的落后,地处高寒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绝大多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还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中,特别是“早婚早育”“封建迷信”等落后的传统文化依旧影响巨大,故土难离思想突出,难以冲破传统思维桎梏离开现在居住地,接受并享受搬迁后的新生活。

(四)生活习惯制约。地处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绝大多数重感情、好喝酒,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思想较为严重。加之高寒偏远地区散漫、自由的生产生活方式盛行,他们担心被约束,改变现有的散漫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少数民族同胞认定,搬迁后进工厂务工的生活,朝九晚五,极其不自由。

(五)从众心理制约。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同胞有着团结一心的优点,但同时也极易为了所谓的“义气”改变自己的想法,进而随大流,共同进退。例如:一个苗寨有十来户人,其中三五家有搬迁欲望,但只要另外的群众坚决不搬迁,这三五家也很快会改变想法,继续与大家一起生活在苗寨。

(六)受新情况制约。一是对国家规定一户一宅基地、建新拆旧政策持抵触情绪,给搬迁入住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少数民族群众受诸多因素制约,害怕易地搬迁后,生活困难,难于生存的思想较为突出,都想保留原有宅基地,留有余地。二是少数安置点配套建设不全,加之住房面积有限,群众收的粮食室内空间难于存放,导致发霉、腐烂变质,给搬迁群众造成部分经济损失。三是由于大关县山高坡陡,产业发展比较分散,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底,三块地集中盘活难度大。四是搬迁前工作量大,任务重,面临着同步搬迁户资金收取、群众物资购买处置、搬运物资打包、车辆信息台账建立等诸多工作,需要专注投入搬迁状态和准备工作。五是搬迁入住后,由于搬迁户数多,存在管理难度大,创业就业难、吃菜难、增收难等问题,绝大部分搬迁户希望依托原有成熟生产资料脱贫,一些搬迁户舍不得放弃原有承包地,可能骑摩托车甚至步行几十公里去地里干活,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工作建议

(一)坚定信心,决不放弃。由于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在易地搬迁上的不支持、不愿意,对于基层干部的工作尤其是工作信心、积极性上会带来消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支部、各级干部更应该坚定信心,绝不轻言放弃。必须认识到,易地搬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帮助高寒边远山区各族群众彻底脱贫致富的好政策,只有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信心坚定了,少数民族区域的易地搬迁工作才能持续推进、圆满完成。

(二)加大宣传,全面覆盖。其实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不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只不过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原因,无法在第一时间便抓住机遇,离开现有的高寒偏远山区。因此,通过扶贫持志(智)等多种方式,在宣传上必须全面覆盖,既要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每一名少数民族身边,也要覆盖到他们所思所想的每一个方面,从思想根源上打消他们的搬迁顾虑。一是继续加强“三年行动计划”安置点搬迁群众入住、拆旧及复垦复绿政策宣传,让搬迁群众充分了解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规定和“建新拆旧”政策、旧房拆除奖励标准等政策,确保入住及拆旧工作有序推进。二是继续加大跨省搬迁宣传力度,动员有搬迁意愿的农户搬迁。

(三)做好引导,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政策讲得再好也不如实地去走一走、瞧一瞧。因而政府组织一些少数民族群到已经搬迁入住的安置点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靖安点等地方去实地查看,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切身感觉到搬迁带来的生活、生产环境变化,巩固搬迁信心。

(四)发动群众,发挥作用。全县的易地搬迁政策已经有许多的群众受益,摆脱了原有恶劣环境桎梏,实现了自身脱贫致富。因此可以广泛发动已经搬迁的群众,让他们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点,以自身经历向少数民族同胞们讲述易地搬迁所带来的改变,从而稳定少数民族同胞下定决心搬出大山、挪出穷窝、斩断穷根,同全县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责编:曹志  审核:王高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