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救援队伍奔赴现场。李宇 摄
人民网六盘水7月27日电(赵静 涂敏 孙远桃 龙章榆 李宇)暴雨暂时停歇,乌云逐步散去,一缕缕阳光洒向地面,挖掘机正在紧急作业,800余名救援人员各司其职,正有条不紊展开救援。 这,是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救援现场的第三天。
7月23日21时20分,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滑坡区域涉及22户77人,外来探亲好友、务工人员8人,共计85人。截至7月26日17时,已取得联系的在外人员23人,现场搜救出37人,其中11人生还,26人遇难,仍有25人失联。
涂敏 摄
一声巨响:整个村庄陷入一片黑暗
连日来的阴雨,让整个坪地村笼罩在一片浓重的雨雾中。7月23日,趁着天空暂时放晴,54岁的胡汝芬和老伴商量,准备把家门口不远处因塌方在路上形成的小土堆清理一下。塌方不算严重,但石头拌着黄泥不好清理,两位老人一个负责铲土,一个负责背,一直弄到晚上九点多。“突然‘轰隆隆’一声,就像一辆大货车在哗啦啦往地上倒石头一样。”胡汝芬说,瞬间电也停了,整个村庄一片漆黑。
“我以为是地震了,拉着老伴就往外跑。”几分钟之后他们转身,整个村寨已经被一片泥海掩盖。此时,天空又淅淅沥沥下起雨,黑灯瞎火的逃生路上,出村的路已全都被泥巴盖住了,于是夫妻俩只有绕着山头往外跑。“大约凌晨五点多,天开始蒙蒙亮了,我们遇到了救援队,老伴受伤了被抬去了医院,我则被安排住进了灾民安置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汝芬至今依然胆战心惊。
村民的守望。赵静 摄
村民杨龙的家也在这片被泥土掩埋的区域内。23日凌晨1点多,正在快递公司清理包裹的杨龙接到婶婶电话,说他家里出事了,让他赶快回家。慌乱中,杨龙赶紧请假买了最近一趟火车票。然而,6个多小时的奔波,他却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三弟都被埋在下面,不知道能不能救出来。”杨龙哽咽着说。今年23岁的杨龙,出生时右手带有残疾,生活上多有不便,父亲又一直卧病在床,全家人的开销都靠母亲帮别人背水泥。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去年杨龙经人介绍到龙里县的一家快递公司当包裹管理员,月薪3000元。正当他拼命赚钱准备回家过个“好年”时,不曾想除了在水城读中职的二弟,有可能再也见不到其他亲人。
据介绍,滑坡灾害所属的鸡场镇东与水城县发耳乡接壤,北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江相望,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山峦起伏。鸡场镇坪地村隐藏在群山之中,一条宽敞的公路环山而上,村内植被郁郁葱葱,村民房屋沿山而建,是典型的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
“从来没想发生过这么大的天灾,大家都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家住鸡场镇坪地村陇嘎组一村民说。因为有亲戚住在岔沟组,该村民当天晚上10点多就从8公里外的家中赶来,但看到如此严重的滑坡灾害,他也显得束手无策。
何昆 摄
合力救援:不放弃任何可能存在的生命
灾情就是命令,救人十万火急。本着“全力施救、科学施救、高效施救”的原则,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调集队伍全面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贵州省紧急下拨中央财政自然灾害救灾资金3000万元,用于滑坡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各方救援力量吹响集结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
何昆 摄
“山上都是泥,深度快到膝盖,踩下去拨出来都困难。”事发当晚,贵州消防六盘水支队赶赴现场展开搜救。中队长黄勇说,由于现场持续降雨并伴有大雾,给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他和其他几名战士“手脚并用”两个多小时, 最终在半山腰救下一名伤员。
“小朋友,别怕,我们是救护队的叔叔,我们马上把你救出来。”贵州贵能公司攀枝花煤矿救护队的18名队员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搜救过程中,救援队采取从下往上的搜索方式,发现一名三岁左右小男孩尚有气息,于是赶紧徒手刨开泥土将孩子救下。
救援工作争分夺秒, 24日1点55分,消防员在现场发现一名被困群众,该群众不时向消防队员求助,“请你们一定要带我出去。”被困者所在位置房屋整体垮塌,天花板跟地面高度只有40到50厘米。与此同时,天空不时下雨,现场结构不稳定,很有可能发生二次坍塌。面对如此急需和危险的状况,由16名战士组成的消防小分队先用手从受困者周围慢慢清理,最后用液压工具,把卡住受困者的墙壁、钢筋等切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为受困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不到最后时刻,我们绝不放弃。”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冯仕文说,本着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遇难群众的尊重,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安全施救,争分斗秒、全力以赴搜救被困人员。当时间进入26日,来自全省各地的搜救犬,仍然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希望,在废墟和泥石堆中寻找着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好几只搜救犬因长时间连续作战导致蹄爪划伤,心肺功能下降,但它们没有“罢工”,而是在稍作休整后,又继续投入搜救。
截至7月26日,现场共有20支救援队伍838名救援人员到达参与救援;21台挖机,2台装载机,6台双桥车,8台专用应急车辆,1台卫星通信指挥车,20条搜救犬同时作业;800余件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破拆工具、探照灯,13套快速成套支架,1台气象火箭车投入使用;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家运营商现场派出应急基站、扫频仪、卫星电话,调动直升飞机2架次转运伤员。目前,现场救援仍在全力组织消防、武警、安能、社会各方力量对失联人员进行科学搜救排查。
12个帐篷搭建的临时家属安置点,这里寄托着每一个家属的期盼。李宇 摄
有序安置: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救援在紧张进行,对灾区群众、受灾家属,以及灾区三公里范围内避难群众的安置工作也丝毫没有松懈。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12个帐篷在24日一早就搭建完毕,3天来共安置了200余名灾区群众及家属。安置点一日三餐充分保障,矿泉水、面包等可随时领取,医疗队还会身体不适的群众进行检查和诊断,并提供药品。
“我是箐口村子厂组的,我家离灾区不到一公里,那个房子现在不敢住了。”在鸡场中学安置点,70岁的村民龙桥生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当晚,他和老伴都感受了强烈震动,十分害怕,于是当天晚上就和老伴跑了出来,到街上坐了一晚上。后来民兵把救援帐篷搭起来了,他们又到帐篷里休息。26日,他们在政府的安置下,住进了鸡场中学的学生宿舍,“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安置点房间内的场景。李宇 摄
“目前我们共设置了4个安置点,让3公里内的上千名群众有安全避难的场所。”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说,为安置好避难群众,安置点不仅为避难群众发放了全新的被褥、生活用品等物资,还依靠镇政府食堂、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送来的饭菜,为安置群众提供一日三餐,让避难群众吃得饱、住得好。
在鸡场中学安置点,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多才吃午饭。作为贵医大附属院急诊外科主任,副队长邓进26日一早就带着部分队员到安置点对灾民开展巡回诊疗——为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全身体检,对遇难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给身体不适的安置群众进行检查治疗。
给村民发放物资。李宇 摄
“不仅要全力抢救受灾群众的生病,还要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邓进说,灾难发生后,由于人流密集、环境脏乱、水源污染等原因,容易引发疾病,卫生防疫非常重要。因此,在救援过程中,救援队除了为受灾群众进行疾病治疗,也会进行卫生知识的宣讲,提醒群众不能喝生水,不吃生冷或者不卫生的食物,同时,及时治疗群众身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避免小病熬成“大麻烦”。
目前,现场搜救和安置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中。面对救灾现场情况,很多周边村民也自发加入救援队伍,给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送水送饭,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ESG(环境、社会、治
新华社巴黎7月26日电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朱江)据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消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敏任华......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