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警惕网络谣言的“新马甲”
时间:2019年12月02日来源:人民网

如今,网络谣言真是防不胜防。当一些人还没从家庭微信群“绿豆汤包治百病”等“养生”帖中走出来,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又穿了一身视频的“新马甲”频频刷屏。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发布的《2019年网络谣言特征观察与趋势研判》显示,2019年我国网络谣言高发领域集中在“三大样”: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呈现出视觉化传播的新趋势。

  说实话,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下,网络谣言把图片、短视频、信息图表甚至动态表情包作为传播的载体一点也不稀奇。但问题在于,可视化的传播形式很容易戳中一些人“眼见为实”的软肋,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真相”已经是经过剪裁、拼凑甚至深度伪造的片段。模糊的发布源头、高效的传播速度、较低的制作门槛、直抵人心的感官刺激,让视频成为网络谣言泛滥的重灾区。

  其实,破解网络谣言的“新马甲”也不难,只要每个人在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短视频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一些基本的媒介素养,生活中大部分谣言都会不攻自破。比如,看到一段未知来源的事故现场或社会冲突视频,别忙着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不妨先搞清楚视频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有没有其他权威媒体跟进报道,能不能找到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等等。同样的道理,在网民们多方查证的“围攻”下,一些有关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的视频谣言,也不会有流通的余地。

  当然,铲除视频谣言滋生的土壤也不能全靠网民自发集结的队伍。只有从源头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谣言的传播路径。一方面,各类视频平台要肩负起主体责任。无论抖音、快手、秒拍,还是微博、微信、微视,平台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完善用户实名制等手段,做好“把关人”;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要持续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针对一些网民迷信黑科技、满足虚荣和贩卖焦虑的典型网络心态进行有效疏导,用科学精神武装人民,增强抵御谣言侵蚀的免疫力。

  打击网络谣言必将是一项因时而变的长期工作。网络谣言有了新变种,理应综合使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增强警惕意识,提升谣言打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监管也不能缺位。在适当的情况下,为应对新出现的情况,制定一些可操作的监管细则,既为平台方、运营者提供明确的参考依据,也是构建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的应有之义。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版权所有:民声面对面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

 

  京ICP备20024567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朝220237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请将电脑显示分辨率调整为最低不低于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