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阴:村庄积分治理 创建精神文明
《民声面对面》陕西讯(通讯员 张辉)“王明德,参加河道维护志愿服务积3分,何永秀,参加村道垃圾清理积5分,张响银,义务维修水厂设备积8分……。”
9月11日一大早,汉阴县铁佛寺镇合一村的群众齐聚一堂,对8月份“讲道德、做好事”的“道德积分”进行核对。一条条“道德积分”的背后,记录的是全村群众的道德小故事,唤起是辖区群众争当“道德模范”,创建乡村文明大环境的有益实践。
“小积分、大治理,小举动、大文明。”今年以来,该村在县民政局的对点帮扶下,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智志双扶助脱贫”行动,成立了“道德银行”,为全村群众人手订制了一张“道德银行卡”。通过积分制的推广应用,引导群众“讲道德、做好事、讲文明、树新风”,全面推进新民风建设和乡村治理。
一个道德积分兑换一元钱的生活用品,好事做的越多,积分越高,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该村制定了《道德积分累计标准》和《道德积分兑付实施办法》。积分按照个人积分、家庭积分两种模式,区分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好人好事、人居环境、平安创建等类别进行对标积分。采取“每日一登记、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兑换”的方式落实道德积分兑换奖励物资。
“现在不光是想着多做好事,就是平时说话办事,我都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这个积分不是只加不减的,如果有不文明行为,得到的积分还会被村里的道德委员会扣掉。所以,现在大家的行为举止都变得文明了。”刚兑换完日常生活用品的张学贵说道。
物质脱了贫,精神上也要脱贫。该村通过“道德积分”转变脱贫群众的思想、改变生活陋习,激发出群众更强的内生动力。通过辖区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精准脱贫奔小康,赢得积分换“礼品”,实现了既“输血”又“造血”的目的。
“前些年,村里组织义务劳动或志愿公益活动,群众积极性不高,总认为自己多干了吃了亏;村里的环境卫生差、个人家庭卫生差的现象,在群众看来是司空见惯。现在有了“道德银行”,群众有了“道德积分”,每月一公布,积分落后的脸上挂不住,奖励生活物品也让大家有了动力,讲道德、讲文明、做好事的氛围越来越好。”第一书记吴兆银介绍到。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村通过“道德积分”的引领,不但调动了群众创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更提起了脱贫群众自主脱贫的精气神。勤劳致富的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一个村美、民富、风气正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
编辑:申圳
初审:任传坤
终审:邹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