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樊集乡:一个残疾家庭的脱贫之路
《民声面对面》河南讯(通讯员 程蕾)2016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到了樊集乡杨庄村。杨庄村杨海彦,今年刚37岁,可他却担负这沉重的生活包袱。他的父亲杨吉安,是肢体残疾,他的老婆程丽风也是残疾人,智力障碍。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加上两个残疾人,真是雪上加霜。
樊集乡、村两级干部得知杨海彦家中的实际情况后,按照贫困户识别程序自然而然被识别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村干部立即给他家制定了精准的帮扶计划。他家除了小孩剩余4人首先申请了低保,得到民政低保救助。包村干部又动员他们家的两个疑似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鉴定合格,同时得到低保贫困户的残疾两项补贴。家里的孩子杨明阳在上幼儿园,得到每学期的教育救助500元。我们县政府又为本户的五人代缴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每人220元。又为杨海彦夫妇代缴农村养老保险,每人100元。
各项行业政策落实了,我们还要激发他内在的脱贫动力,增强他的脱贫信心。他多次参加乡组织的“志智双扶”报告会,并且参加乡组织的农艺师讲座的大葱、花生种植技术培训。不仅让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还让他掌握农业技术,科学高效种植产业作物。以前他只种植一种农作物,现在他知道把6亩多地都种上冬葱,等到元旦前出售,还可种上晚麦子,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样下来,每亩平均收益大葱2000元,收益小麦500元。六亩多地受益在15000元左右。并且种植大葱的产业扶持金本户可发放5000元。为了巩固他们家的稳定叠加措施,同时给他提供了村公益性岗位,让他当村里的保洁员,每年1200元,还为他申请了县中原农险保险员的岗位一个,每年可领到1000元的工资。乡里还协调让他到桑德公司当保洁元,每月可得到600多元的工资。这样下来,产业收益和固定就业岗位工资近三万元,已经达到了2018脱贫线的标准(人均3400元),也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杨海彦光荣地脱贫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高兴地说:“我一天比一天的干劲足了,一人致富可以带动全家脱贫!”
往日一贫如洗的人家,现在也充满了活力和生机。逢人见了杨海彦就说:“你这孩子能脱贫,还不是托共产党的福,习总的精准扶贫政策好。”杨海彦笑着连连点头:“对,对,对,感谢党,感谢党的政策!”
(责编:张海亮 审核:谭鹏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