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书记”在孤山 ——记江西鄱阳县芦田乡孤山村第一书记陈利
《民声面对面》江西鄱阳讯(通讯员 赵建忠 胡云)“听说我们这里要来一位新的第一书记过来驻村帮扶,是公安系统派出所的”“什么?警察第一书记?!真新鲜!”在2018年8月这个炎炎夏日里,陈利要来做第一书记的消息传遍了孤山村,从村民到村干部,讨论之声络绎不绝,聚焦在警察做第一书记将会给这个深度贫困村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第一次看到陈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瘦,但绝不是弱,一身警服,五官棱角分明,干练而帅气,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感。他性格豪爽,幽默风趣。特别是嗓门洪亮,声如洪钟,开会不用话筒,老百姓也照样听的洪亮亮。“既然来到了孤山,我就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孤山脱贫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直以来,孤山村不仅贫困人口比例大,而且部分群众思想意识较差,对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存在麻木、误解甚至抵触,是芦田乡远近闻名的“刁蛮村”,物质、精神“双贫困”,让人“敬而远之”。
陈利是县公安局芦田派出所教导员,上任伊始,他一边抓紧走访贫困户,熟悉村里的贫困状况,一边针对民风问题,强化法制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紧锣密鼓召开干部专题会、群众大会、张贴宣传品、盯紧矫正人员、摸排涉稳矛盾问题……
刚到孤山村不久,有两户村民因为门口道路出入问题产生了纠纷,陈利得知情况后,反复数十次上门入户走访,一个月连续不断的嘘寒问暖,耐心劝导,当事人被他的诚意打动,打心眼里接受了这位警察“书记”朋友的意见。最终,村民两年多的恩怨纠葛,在陈利的坚持努力下,化干戈为玉帛。
一时间,全村人人遵纪守法,风清气正;大家也不由得打心里尊敬他。环境安定,为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范围;初战告捷,使“凝心聚力”不再只是一句口号。风风火火,说干就干,在陈利热情坚毅性格的感染下,全体干部信心倍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了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我们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人民警察,素以“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为宗旨,用自己过硬的能力确保一方平安。眼下,脱贫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激战正酣,组织上派陈利担任“硬骨头”孤山村第一书记,真是组织巧安排、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很快,陈利迅速进入了村脱贫攻坚领路人角色,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狠抓扶贫信息资料整改、“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他心里时刻惦记着全村脱贫,白天入户走访了解党和政府精准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村情民情调研;晚上挑灯夜战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掌握清楚情况后,他因人、因户施策,积极落实十大帮扶政策,及时向县、乡党委和政府上报调研情况和精准帮扶工作建议;他走访困难家庭,宣传政策,联系银行提供扶贫贷款;他加强宣传教育,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帮助村民改变思想;他联系培训机构,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提升劳动就业能力。
在陈利驻村的时间里,孤山村在全县率先推行了“扶贫小喇叭”。扶贫政策,村里趣闻,早间和傍晚准时播放。对待贫困户家的孩子精神生活匮乏的现象,他把自己女儿的课外读物一套套搬进贫困户家中,让他们的孩子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陈利的扶贫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陈利付出了时间,掏出了真心,流下了汗水,也拿出了微薄的工资。为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他和村支书聂文中私人出资近三千元资助聂根生、聂明举种植莲子,确保他们增加收入稳定脱贫。
如今的孤山,柏油路,艾叶香,樱花娇。连片的白瓦红墙之间,没有杂乱的空心房,村委会旁荷塘里的“扶贫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听到孤山感恩小喇叭里深情唱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因为陈利,孤山不孤,未来的孤山也有了新的方向和追求。如今的孤山,也真正实现村民口中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编:王宏元 审核:谭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