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首页 > 独家 > 浏览文章

民声面对面:抓作风建设 必先抓会风(评论)

日期:2021年03月08日

《民声面对面》推荐——(作者:蒙世清)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上级精神、交流工作情况,部署工作措施。对于党员干部、职工来说,按要求集中精力参加会议是职责所在,也是应当遵守的纪律。但长期以来,极个别干部、职工不同程度地存在会风散漫、会纪松懈的现象,总认为与违法乱纪相比,这些“小事”无伤大雅,也不会产生多严重的后果。不少会议许多人不愿意坐前面,会场前面的座位空空的,后面的座位挤都挤不下;不少会议有人迟到、玩手机、坐姿不雅、交头接耳开小会……这些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情”,单位为什么抓得这么严,是否有兴师动众之嫌?会风体现作风,会风会纪问题看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恰恰是“慵懒散”的一个缩影。试想,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连领导的讲话都没耐心听,又怎会静下心来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如果连会议精神都没有理解、吃透,又怎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如果连自己的纪律都管不好,又拿什么去约束身边的人?如果连起码的会风会纪都不遵守,又怎么会身体力行地去讲政治、讲纪律、讲规矩呢?

会风是作风的镜子,作风一新万事兴。单位更要以抓会风会纪为切入点,狠抓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单位新作风、新形象。

强化会议纪律,保证质量。良好的会风是确保会议质量、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干部素质、精神状态以及单位形象的重要体现。会场纪律是确保会议顺利进行、推动工作落实的基本保证,而基层单位作为会议精神传达的最终目的地,会风就是作风,狠抓会风会纪,抓的就是责任,抓的就是担当,加强参会人员的纪律和规矩意识,强化参会人员的担当精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并在会议过程中得以坚决贯彻执行,以纪律和规矩保障会议质量,让参会人员能够准确有效接收会议精神,保障会议精神传达到位,让会议精神落实行之有效,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落实有力。

会议是最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管理方式,必须严格控制会议。一是会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和部署任务,会议的结果应该是问题解决和责任落实,而不是攀比会议规模和会议层次,讲究会议排场。有不少同志抱怨“会海”之苦,“文山”之累,会议不但多,且动辄要求单位主要领导出席以示重视,每天忙于会务,干事时间太短。会风革新刻不容缓,要让各级干部从冗长繁琐的会议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去开展本职工作。二是会议不在长,贵在有内涵,话不在多,贵在有亮点。开长会、讲长话,领导干部口干舌燥、劳神费力,听者味同嚼蜡、昏昏欲睡。要大力提倡开短会,提倡限时发言,严格控制会议时间,通过少开会、开短会,帮助干部摆脱“会海”。因此,要少开会,开短会,开好会。能不开尽量不开,能合并尽量合并,尽量压缩会议规模,节省会议开销。开会必须有计划,围绕会议中心来个“限时发言”。就像奥斯卡颁奖晚会一样,发言限时45秒钟,超时就播放“请君下台”的曲子,约束发言者在规定时间内把话讲完。发言者需站着讲,防止有的发言者搞会议“包干”,遏制讲话重复,不着边际。开短会,说短话,限时发言,就需要在会前有充分准备。发言稿写得精炼、有条理,把该讲的话都讲出来,所讲话中没有套话、废话。这样做的益处,不仅有利于提高讲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讲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便于听会者领会精神,便于下级贯彻执行。

会风反映作风,会风不正,其实质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蔓延。但当前基层单位 “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情况屡禁不绝,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基层工作繁杂,种类繁多,工作职责难以完全明确。唯有转作风,强化会议精神落地,进一步明确基层目标任务,明确任务分工,敢于担当,强力履职,有效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转变工作作风,杜绝“踢皮球”现象,塑造基层干部队伍“忠诚勤勉、本领全面、事不避难、务实清廉”的新作风新形象。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作风问题不只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事业的兴衰。作风问题大多隐藏在党员干部的生活小节、工作细节、思想枝节、行为末节中,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影响巨大。进一步端正会风、严肃会纪,不仅要抓好会场内的会风会纪,更要抓严会场外的“会风会纪”,抓好会议从召开到落实的全过程,狠抓会场外的“会风会纪”,注重实际效果,实事求是,将会风会纪作为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工作,作为督查、考核重要内容,狠抓贯彻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各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狠抓作风建设不停步,从抓会风做起,以过硬的工作作风,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更加有效的作为,开好“十四五”新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供稿:大关县委教育工委办


编辑:李妍(实习)

初审:张海亮

终审:邹威宏